首先,俄央行在债市的发展上从一开始就未能采取谨慎的态度,不仅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过多的状况没有及早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而且在其本身外汇储备并不丰厚的情况下,将相当一部分储备用于短期国债投资,一定程度上对债市上“金融金字塔”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在1997年12月初市场形势转坏的情况下,俄央行又以维护卢布稳定为由,宣布“放弃对债市的支持”,我们认为这对后来市场的一步步恶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为这一表态不仅令市场对俄央行的干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而且更使债市这一俄金融市场的重心从此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危机爆发后颁布的强制性“国债重组”方案中又规定“俄央行持有的短期国债不属重组范围”,这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为了避免央行破产”,但若以市场公平原则衡量,众多的商业银行则成了更大牺牲者,对于这一非议,俄央行恐怕无法否认。
其次,俄央行在卢布汇率制度调整上的做法也值得商榷。1998年年初,基于对当年GDP和通胀率的较乐观估计,卢布兑美元“汇率走廊”被定为6.2,上下浮动不超过15%,但在上半年财政、国际收支及市场投资气氛均明显出现恶化的情况下,俄央行并未及时对“汇率走廊”作出相应调整,相反,为维持该“汇率走廊”的运作,一次次耗费为数不多的储备,以致到最后不得不完全放弃干预,这对市场信心的彻底崩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俄央行对卢布的贬值压力未有足够的估计,因而长时间固守“汇率走廊”,对大量从事外汇远期合约和外汇期货业务的商业银行形成误导,使其在履约时要承受因卢布实际贬值超过“汇率走廊”范围而造成的损失。据悉,正是由于这部分损失相当大,俄银行对外汇远期合约和外汇期货合同的履约已被划入“延期支付”范畴。
4.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此次俄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国际投资者对投资风险进行了重大调整。高收益、高风险的新兴市场首先受到波及。1997年秋季以来,俄罗斯金融市场由于韩、日等国外资的撤离,引发了外资撤离的浪潮,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丧失殆尽,导致卢布汇率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一度曾跌破了俄央行原定的“汇率走廊”上限。后由于央行提高再贷款利率及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才得以回升并趋于平稳。随后,在1997年底至1998年初,由于外资撤离,导致债市、股市告急,至5月份危机再起高潮,债市、股市几近崩溃的边缘。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诺提供226亿美元贷款援助,局势才得以基本稳定下来。至8月中旬,金融市场又骤起波澜,汇市严重吃紧,俄政府与俄央行被迫于8月17日联合宣布放宽卢布“汇率走廊”,卢布兑美汇率由原来的在6.2的基础上下浮动15%变更为6.9~9.5,实质上大幅放宽了“汇率走廊”的上限。这一措施事实上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致使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卢布汇率直线下跌,多次出现跌破俄央行新
规定的“汇率走廊”上限,使得俄央行被迫强制性停盘,宣布交易无效。9月2日,俄央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宣布不再支持汇率走廊。
三、启示
俄罗斯金融危机应当说是亚洲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延续,从其影响的深度和持续的时间来看,都堪称是俄独立以来最为强烈的金融震荡,它对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刚刚露出一丝生机的俄国经济再度跌入衰退的深渊。同时,危机也客观上对俄国社会起到了荡涤尘埃、清除沉滓、杜绝浮躁进而刮骨疗毒的作用。俄国与我国同为经济转轨型国家,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模式与我国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俄国采取了“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模式,而我国则采用了符合本国国情、稳妥渐进、综合配套的发展模式。因此,俄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及其消除情况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借鉴意义。
1.政治稳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平稳发展为政治稳定提供基础;同时,政治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严重依赖于信用的金融市场,对国家信用极为敏感。如在1998年3月下旬开始的持续近一个月的俄政府危机中,政府与议会严重对抗,随后出现了政府要员更迭,使得投资者对俄政策的连续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从而重新评价已投资金的安全性。市场信心的下降,导致了外资的大规模撤离。
2.金融市场的开放应与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根据本国经济和发展水平科学地把握本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予以有效的适度的管制,则能引导国际资本有序流入本国并发挥积极作用,使其参与本国的资产货币化、货币资本化的过程,使本国的实物财富转化为货币财富,进而使得财富总量得以有效扩张;反之,如果一国不顾本国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而过度开放其金融市场,则有可能导致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自由出入本国,泛滥成灾,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或金融震荡。尽管俄罗斯为其经济的自由化改革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迄今为止,其经济的自由化远未完全实现,在价格、贸易的市场准入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距离;同时,在自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破坏性因素,削弱了俄经济的竞争力。1997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比1989年下降了近40%。在生产持续下降、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内外债务债台高筑且国家黄金外汇储备有限的情况下,俄实质已沦为了第三世界国家。但是,俄政府及其金融监管部门在决策思想上仍未摆脱“超级大国”的影子,未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合时宜地全面放开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即使在十分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俄政府仍对金融市场采取十分开放的态度,特别是在证券业务方面,从而
形成俄证券市场高度依赖外资的局面,使其证券市场经常承受着大幅度波动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实证。
3.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具有长期战略眼光,避免短期效应。俄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市和股市基本上是以投机性炒作为主。如国债,从俄政府来讲,其短期国债的发行额占到国债总额的75%,其长期国债——联邦债券目前仅发行600亿卢布(约合100亿美元),仅占国家级债券发行总量的15%。联邦债券的发行比重显然太小,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基本建设。同时,从债券购买者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炒买炒卖短期国债赚取高额投机利润,而不是进行长期投资。要解决长期投资问题,对于俄政府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国内政治长期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强有力的综合治理。
4.我国有关经贸、金融机构应一如既往地积极研究和开发俄罗斯市场,寻找突破口,以切实、安全地参与俄市场,争取在俄市场上有所作为。由于近来来俄连年出现了经济下降、金融动荡,加之我国新闻媒体关于俄黑社会泛滥、社会治安恶性循环化的大量报道,因此,人们往往认为俄罗斯形势一团漆黑,业内人士也往往谈俄色彩变。我们认为,应当全面、科学、客观地研究和评价俄罗斯市场。应当说,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开拓俄罗斯市场,收益与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有关经贸、金融机构应一如既往地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力争做到既有效规避风险,同时又能把握机遇。毋庸讳言,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中俄两国的经贸、金融合作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危机对我国的对俄外贸出口无疑将是一种灾难,卢布贬值、外汇奇缺将遏制俄从我国的进口需求。但是,危机对我国的对俄进口业务也将是一个空前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借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俄购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原材料及我国从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高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配合我国有关经贸企业,以稳定和保障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
案例十:冰岛的“国家破产”
一、案情
冰岛,一个美丽富饶的北欧温泉岛国,被联合国选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危险。
在2005年,冰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之外,原来冰岛还是世界上第二长寿的国家,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发展指数,被誉为“世上最幸福国家”。 而如今,冰岛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冰岛货币克朗今年以来贬值已超过一半,很多冰岛人甚至产生了移民的想法。
1.2008年10月9日,冰岛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数据显示,这三家银行的债务总额为61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冰岛GDP的12倍。
2.冰岛出现严重金融动荡,冰岛克朗今年1月份以来贬值超过一半。 3.冰岛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俄罗斯等申请援助,以应对金融危机。
二、原因
1.直接原因:此次席卷全球的危机。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偿债能力的危机,冰岛的资本不足够偿还这种债务。一开始是流动性的危机,中央银行帮助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但中央银行的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冰岛这样的一个小国家有自己的货币,流动性的问题是致命性的。
2.根本原因: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反而鼓励银行的投机行为。 冰岛和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对自己的金融体系进行了私有化、放松了管制。私有化之后带来了投资的繁荣,以及资产价格的上升,以及资产价值的泡沫。国际的贷款人愿意把资金无限制的贷到冰岛,而且房价在上升,股票市场也在上升。银行体系出现了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冰岛从一个简单的存款制度变成了一个全球的国际金融的中介机构,银行体系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银行监管机构也就是中央银行,没有能力完全的了解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银行没有任何生存的机会,投资者的信心消失了。
三、启示
1.发展金融业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做后盾。冰岛政府把筹码过多地押在虚拟经济上,使得风险被扩大导致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简而言之,冰岛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大。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一个国家可以
搏杀于全球资本市场,参与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态链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从经济规模看,冰岛似乎并不具备这种实力,不止如此,冰岛还把发展经济的筹码过多地押在了虚拟经济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国家不能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冰岛之所以出现危机,是由于金融业扩充过度,银行和大商家纷纷涉足高风险投资。但政府对此不仅坐视不理,反而鼓励它们大举放贷,国民又常年习惯靠借贷消费,由泡沫形成的经济繁荣毕竟是脆弱的。对这种严重失衡的状况,冰岛政府和中央银行不仅视若无睹,政府反而鼓励银行发放更多贷款和承担更高的风险。而金融评级机构早在两年前便对冰岛银行业的情况表示关注,但冰岛当局毫无动作,今年8月冰岛的银行监管者还宣称其银行体系稳固可以抵御很大的金融冲击。但言犹在耳,冰岛最大的三家银行在不到一个半月后全都出了问题。
风险管理十大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