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研究主题2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中华传统节日》这一课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吧!

二、整体感知:

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 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腊月初八——腊八节 大年三十——除夕夜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如中秋 故事:1,吴刚伐桂2,嫦娥奔月 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分小组自由交流)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春节习俗及传说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 灶 扫尘 春 联 年 画 年夜饭 守 岁 爆 竹 拜 年 第二板块:元宵我知道 1. 元宵的传说

宫女元宵想念父母,东方朔便帮她,他说火神君将用火烧城,而且最爱吃汤圆,正月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供火神君,元宵因此见到了父母。由于元宵做的汤圆很好吃,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元宵节。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做汤圆。 2.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舞龙 第三板块 清明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

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气处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

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2、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

农历五月初五,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第五板块 中秋知多少 (1)中秋节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节拜月、赏月必不可少,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句举不胜举,请同学吟诵几句:

1 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评测练习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还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吗? 2.请写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三首。 六、小结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寻有关清明、乞巧节、腊八等节日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研究性学习,基本形成了研究性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互动、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

一、导入环节

开门见山,教师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导入新课。 二、课堂授课

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材料,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自主合作学习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传统节日,并列出时间,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便于提高应试能力;通过学生说出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提高学

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见解,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随之学生展示进行总结,不仅仅是呈现给学生答案,而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

总之,整堂课下来学生既能根据材料理解重点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 力和组织能力,效果不错。

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书共有五大板块,即“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 “艺术”“技术”,每个板块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由研究范畴、信息之窗和基本能力自测三部分组成。“研究范畴,是对该主题研究要点、研究方法、研究案例等相关内容的指导性提示,目的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当然,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选取其他内容;“信息之窗”是对研究范畴中某些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进一步解释;基本能力自测为同学们自我评价提供一些题目,目的是为高考基本能力测试进行适应性训练。

本节课研究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社会板块中的第二个研究主题,与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教材整合

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它一方面用于引导、启发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又为同学们备考基本能力测试引路导航。因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既是一项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又是高考基本能力测试和学科综合能力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使用本书时,要注意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应用,通过实践与体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难点:中国传统节日的渊源及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评测练习

1、请写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三首。

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还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吗?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太强,学生对一些概念不理解。教师力图借助材料案例,图表图示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力图采用了高效课堂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头脑风暴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在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上采用了表格归纳、图示演示、设计方案等恰当的手段,设想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整节课,我个人感觉在对重难点的把握方面比较到位,处理方式也比较恰当,教学环节流畅,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活常识。 作为教师,在这堂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 积极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整节课,学生的思路和状态过于被动,小组探究气氛不够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过少。今后一定要加强业务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课标分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研究主题2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o06v9jzjx5uqa87qzsz8c83h0epg6016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