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师德之魂,弘扬“五育”精神
纳雍县居仁中学 李厚明
校园育人,是学校内部长期积淀形成的特定的教育风格;是体现学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发展史,它的精髓在于能够表现出学校的独特教育现象。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学校要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永展自身独特的魅力,要在教育发展的昊昊星空中独放异彩,就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就要铸就师德之魂,就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即“五育”精神。
“五育”精神,是基于教师的、与众不同的、能引发师生心灵共震、使其产生持久的发展力和强大的辐射效应的校园精神和教育品质。是每位教师真正形成知识导人、形象感人、行动引人的楷模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教书一时,教人一世”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五育”精神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全面育人性
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五育”精神注重育人过程中显、隐因素对学生多方面的影响,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去实施育人目标。显性教育中,强调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隐性教育中,则注意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含人文和心理环境)、学校的思想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去熏陶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整体育人”的基础平台。
(2)全员育人性
在学校教育工程中,“五育”精神一旦得以弘扬,就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模式,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学科教师、服务性工作人员、学生就会参与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来,使其对置身于这一模式中的个体产生决定的、持久的制约,达到相互监督、自我反思、共同进步的目的。
(3)全程育人性
“五育”精神能很好地监控育人的全过程,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做到有始有终,对学生的个体品行的发展变化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及时帮扶和矫正。反复抓,抓反复,长年累月,持之以恒,从一点一滴去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由此可见,“五育”精神是师德之魂,它以其强大的感召力使每一位教职工始终发扬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博爱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和蔼的长者,亲密的朋友,道德的典范,为人的良师,教育的专家”。这样的师德才能激活并张扬教师的个体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铸就师德之魂,弘扬“五育”精神的目的意义所在。
要铸就师德之魂,使之成为教师改变育人方式的有效载体,一点一滴渗透到育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以及学风,彻底清除师生的灵魂垃圾,让师生在和谐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进步,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必须弘扬“五育”精神。
(一)在知识传授中弘扬教书育人精神
学校是师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是示范,教是引领,教师要在教育生涯中永展魅力,必须有渊博的学识,育人的理念。简言之,就是教师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为人师表,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每位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的教育思想”。以育人为已任,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的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