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拱桥满堂支架专项方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预压荷载最重为拱圈自重的120%;支架预压重量采用三级预压0-40%-80%-120%,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

每阶段预压观测时间不少于24小时;加载至120%时连续观测两天,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为支尤其是拱圈两边拱脚、拱顶、拱圈1/4段位置的预压观察和监控。 观测点对称布置, 图示在附录中。

加载过程中,观测支架体系没有明显的变化时方可继续进行加载,预压时逐日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做好记录,每个观测阶段要观测至少2次,直至最后的平均沉降值<2mm并满足24小时以上时方可卸载。荷载的持荷时间应不少于1昼夜,如此一方面收集支架、地基的变形数据,观察地基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可减少或消除支架的构造变形,以保证浇出的拱圈箱梁不发生过大的挠度变形和开裂。

卸载时可均值卸载按两次卸完,分别为50%。 第一次卸载后停4—6小时,观测2次; 第二次卸载后48小时内进行6次观测;

模板标高调整完毕后,在底板上方无法设置观测点,故观测点设置在底模下的方木上。预压时按照观测阶段和观测时间测设各观测点标高,采用钢尺和DS2水准仪测 预压时主要观测的数据有:地基沉降、顶板沉降、支架沉降;卸载后顶板可恢复量。沉降稳定卸载后算出地面沉降、支架的弹性和非弹性变形数值。根据各点对应的弹性变形数值及设计预拱度调整模板的高程。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基础沉降明显、基础开裂、局部位置和支架变形过大现象,应立即停止加载并卸载,及时查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4.4、堆载及卸载

在底模上按该点对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自重摆放砂袋,其顺序为每孔从跨中向桥墩摆放。每天

至少两次测量各测点的标高,并做好记录,连续预压不少于72h。根据每天测量的数据统计后,确定连续72h内下沉量小于3㎜后可认为支架下沉已稳定。并报请监理组要求进行卸载。 采用人工配合吊车,按与加载相反的顺序撤掉砂袋,测得各观测点的标高。计算各点的非弹性变形和弹性变形。

根据各点的非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和梁的预设上拱度值,调整各点立杆的可调顶托达到设计要求,重新整理底模。 4.5、支架拆除

根据设计图要求,待拱圈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进行拱圈底支架拆除。不得随意提前,以免拱圈混凝土发生开裂。在桥台处,支架拆除前必须完成台后挡土墙的施工及台背2/3回填工作。拆除支架时,三跨同时由跨中向两侧同时、均匀进行,先放松跨拱圈中间支架,再同时向两侧放松拱圈支架直到拱脚,然后拆除。即先拆除各跨拱顶部分支架,拆除范围为跨中1/2范围支架,并应同时均匀拆卸,卸落量开始宜小,以后逐渐增大。待落架稳定后,再拆除各跨1/4范围到拱脚处支架;落架、拆模时,要对称、均匀进行,分三次卸完,不允许某个局部突然撤架,

不得使主拱局部产生过大应力。拆除支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拆除顺序:剪刀撑 横向水平杆 纵向水平杆 立杆。落架时要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每次落架过程都要仔细认真地进行,以达到均衡、同步。拆模时防止撬坏模板和碰坏混凝土面。落架观测在落架前,落架到1/2及落架结束后对拱圈混凝土顶面高程、纵轴线各观测一次。不准分立面拆架或在上、下两步同时拆架,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最后两个扣件。

五、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

1、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

1.1、支架垫木下面不能有空洞,应密实。

1.2、有垫木时,支架底托应用铁钉固定于垫木上。

1.3、加劲钢管应能与支架牢固连接,保证支架的整体受力。

1.4、架体与主体结构拉结牢固后,随着架体升高,剪刀撑应同步设置。 1.5、脚手架全高的垂直度应小于L/500;最大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1.6、安全网应满挂在外排杆件内侧横杆下方,用26#铁丝把网眼与杆件绑牢。 1.7、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7.1、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同。

1.7.2、螺栓拧紧力矩不应小于40KN.M,也不应大于65 KN.M。

1.8、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螺母啮合长度不得小于4~5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1.9、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在脚手架上集中堆放模板、钢筋等物料。

1.10、混凝土输送管、布料杆及塔架拉结缆风绳等不得固定在脚手架上。 1.11、大模板不得直接堆放在脚手架上。

1.12、遇6级及以上大风、雨雪、大雾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作业。 1.13、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擅自拆除架体结构杆件,如需拆除必须报请技术主管部门同意,确定补救措施后方可实施。

1.14、严禁在脚手架基础及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

1.15、脚手架应与架空输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工地临时用电线路架设及脚手架接地防雷措施

等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有关规定执行。 1.16、使用后的脚手架构配件应清除表面粘接的灰渣,校正杆件变形,表面作防锈处理后待用。 2、应急预案

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主管安全工作项目总负责:魏光安 副组长:茹玉昌、张成浩 施工经理:刘桂标 项目技术负责人:丁峰 现场抢救组:杨伟力 机务部:戴贯华 物资部:史士爱 财务部:王鹏

2.2、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

2.2.1、应急救援组长的职能及职责:

2.2.1.1、在集团授权下发布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令。

2.2.1.2、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制定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

2.2.1.3、现场的指挥与协调。

2.2.1.4、与项目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2.2.1.5、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2.2.1.6、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2.2.1.7、决定应急撤离,以及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2.2、应急救援副组长的职能及职责:

2.2.2.1、协助组长组织和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操作任务。

2.2.2.2、向组长提出采取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2.2.2.3、协调、组织获取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2.2.2.4、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 2.2.3、现场抢救组的职能及职责: 2.2.3.1、抢救现场伤员 。 2.2.3.2、抢救现场物资。

2.2.3.3、在必要情况下组建现场消防队。 2.2.3.4、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 2.2.4、工程部的职能和职责:

2.2.4.1、根据各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生产内容及特点,制订其可能出现而必须运用建筑工程技术解决的应急反应方案,整理归档,为事故现场提供有效的工程技术服务做好技术储备。 2.2.4.2、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组长提供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有效地指导应急反应行动中的工程技术工作。 2.2.5、办公室的职能和职责:

2.2.5.1、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

2.2.5.2、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相关矛盾。 2.2.5.3、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 2.2.5.4、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2.2.5.5、保险理赔事宜的处理。

拱桥满堂支架专项方案

预压荷载最重为拱圈自重的120%;支架预压重量采用三级预压0-40%-80%-120%,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每阶段预压观测时间不少于24小时;加载至120%时连续观测两天,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为支尤其是拱圈两边拱脚、拱顶、拱圈1/4段位置的预压观察和监控。观测点对称布置,图示在附录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nqka37ns70a0pl1szsm0n19a8hrgx00gw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