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超脱》的精神分析学
《 超脱》 由美国知名导演托尼凯耶执导,讲述了由主演《 钢琴师》 而摘得奥斯卡影帝的艾德里安布洛迪所饰演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试图与这个世界隔绝,但最终却发现无法摆脱与他人或世界之间的故事。 该剧是凯耶的第三部剧情片作品,是一部反映了当代美国的中学教育事业衰败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位在与学生情感交流上极具天赋的老师, 但是由于他在童年时受到父亲抛弃家庭、 母亲受到祖父的性骚扰而服安眠药自杀等事件的影响而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 在影片中,亨利被委派至一所面临破产的公立学校任教。 学校面临关闭,学校学生目中无人也对学习毫无兴趣,教学难以进行。 在此期间,亨利用看似冷漠无视实则耐心独特的方式与叛逆的学生交流。 在不触及自己对于情感交流抗拒和冷漠的前提下,亨利用自己的方式以及对于学生的尊重等从学生的心理上进行沟通帮助,并慢慢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在和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一、精神分析学理论与电影研究
精神分析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本我相当于无意识,是为人格提供原动力的基础;自我是理性的代表,控制着本我的活动;超我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代表,能引起个体内在精神的自我约束乃至自责、自惩。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还包括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指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防范各种有危险或有威胁的冲动行为的手段。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我会发展各种手段去阻止自己认为有危险或有威胁的冲动行为。 个体有各种防御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压抑。 压抑可使本我和自我及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完全隐藏起来, 而不让他人意识到。其次还有投射、转移、反向形成、否认、文饰、升华、隔离、固着、回归等。 这种防御机制的不合理发展会损害其正常的功能,会让人感到痛苦和焦虑。弗洛伊德曾认为电影和精神分析就是一种直接对应的文化形式,影片《 超脱》虽然展现的是一个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衰退的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其导演的表现手法仍然夹杂了明显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品中所要揭示的主人公压抑的 人性如同潜藏不露的冰山一角,随着他经历的人、遇到的事而促使内心隐藏的思想、行为不断发生改变。 运用精神分析学这个自我 内视镜来研究阐述
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从而使得影视作品这个视听传播 反射镜在价值意义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 超脱》的精神分析学意义解读 ( 一) 精神分析学下的主人公性格解构
我是金钱,是流动在无望之人手中的一张钞票 ,我用沉默的隐忍为爱哭泣,泪水自顾滑落 ,这是一切不幸的所在这是影片中亨利对自己的认知, 是一种疏离感和无根感的体现。 亨利对这个世界而言是孤独的,因为其对自我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种流放式的:一个人在夜晚的城市游荡、独自住在旅馆式的房间、没有朋友,这一点从其代课老师的职业选择上也可以得出。 亨利是孤单的,这从贯穿整部影片始终对母亲在头脑中仅存的印象的回忆可以明显的体现,但是亨利依然选择孤独。 这种孤独源自于其对自我的压抑,弗洛伊德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里对压抑的解释是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 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交流的欲望,这符合弗洛伊德对本我享乐原则的解释,但是在自我的层面上,亨利将这种交流的本我欲望压抑隔断,这一方面源自于其自身对这个社会的不信任感和面对社会情感堕落的无力感,另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童年时母亲的自杀所留下的阴影,这一事件使得亨利从童年不健全认知甚至于趋近潜意识层面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信任感和注定的悲剧情结。 在亨利看来,人都是孤单的或者注定孤单,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和离开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亨利选择从自我上看似理性的把自己拒绝在交流之外( 即痛苦之外)。 亨利为自己设立好了一道坚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这样的壁垒保护下,他可以无视学生的辱骂,因为他的内心是空的或者更像是一具伪装并掏空自己的躯壳;他可以无视一个年轻女孩的堕落,因为他和这个世界并没有,这便是亨利压抑本我的表现,也是其自我理性的冷漠、独在的内因。
亨利的性格是孤独内在的,或者说活在自己所规限的世界里,没有人打扰,但是其终究和这个世界有着某种,母亲的死亡以及所带来的伤害并不能意味着亨利从这个世界的完全解脱,亨利的外公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影片中,亨利一直都是保持一种理性的或者冷静的态度存在,但是当他的外公开始涉足他的生活时, 亨利的心理防御便变的脆弱不堪,在医院里当亨利因为医院对外公的照顾不周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亨利对医院的不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内心压抑的爆发,因为此时亨利再也不是作为单独的存在,而存在于这座并不温馨的城市。 而亨利的这次深夜造访医院也成为其心理防御机制真正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正如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所提出的混沌理论里阐释的,一切事物的原始状
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电影没有给观众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影片的叙事由此发展成为另一个状况,亨利第二次去看外公的路上遇到了第一次去看外公时在公交车上被打的妓女艾丽卡,至此在电影中或者说在亨利的人生中已经或必然会发生的四名女性都已出现:已经自杀的母亲、同事莎拉、女学生玛芮斯以及失足妓女艾瑞卡。 除了作为人这一本体天生的自然属性,生而为人就必然具有无法摆脱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需要与他人交往发生和建立无穷无尽的关系。 如同植物果实成长是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等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条件等发展因素在不同条件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个体。 而影片中的数段闪回其实都在暗示着亨利正是受到环境、 家庭的深刻影响,反复纠缠陷入无法摆脱最终使得他自身落入了孤绝的境地。所以,在影片中试图为观众呈现和表达:当人自身产生一定意识,感受不到需要和人产生是必要的,和他人的相处关系是界定自我的有效途径时, 种种问题就此产生直至爆发。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 二) 精神分析学下的电影女性角色解构
亨利的母亲是其与这个世界最初的,从超我的角度上来讲,人类最初的超我意识是从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孩子通过吸收父母亲的道德规范,父母的规范的内化使得儿童能够根据父母的愿望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不违反他们的规范,避免造成他们的不愉快,随着个体的发展,超我由具体的父母等权威人物上升为更抽象的道德和社会的客观标准。 但是在影片中亨利的父亲是缺席的,而母亲的存在也只是碎片化的,因而亨利缺乏与人甚至是世界的情感,或者说亨利对世界和他人的隔绝感是由母亲自杀的阴影而来,这也是为什么亨利会拒绝接触。 从潜意识上来看,亨利的这种行为是由母亲所造成的,因为母亲的自杀使得他害怕失去和情感上的背叛( 母亲的自杀可以看作是亲情的背叛),而惟一不会失去的前提是不拥有。
所谓 世界和我们相处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和恐惧的瞬间。 亨利的同事莎拉在影片中是亨利惟一从情感上愤怒和歇斯底里过的女性角色。 从电影通常的叙事上来讲,莎拉是惟一一个可能和亨利产生爱情火花的角色设置, 但是当莎拉误解亨利和女学生玛芮斯关系不正常时,亨利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愤怒状态。 而在影片的开始部分亨利曾对辱骂自己的学生说我也曾经愤怒过,但是这一次的愤怒却隐含了误解之外的情感。 愤怒是亨利一直以来自我压抑堆积的爆发,也是亨利对母亲自杀阴影的一次苍白的反抗,当莎拉质问亨利为什么碰玛芮斯的时候,影片闪现了亨利小时候的场景以及母亲裸身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