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才能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
一、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目前中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多起源于求学初期的心理创伤。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恐书症”、“恐校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遭受嘲笑、歧视而引起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厌学等症状。
2、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急噪、爱与人争执,幻想等。这类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精神颓靡不振。
3、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心理闭锁,与父母关系不协调,存在隔阂,关系紧张,故意远离同学、父母、家长,与集体隔离,不合群,做任何事都消极悲观,过于内向,比较胆怯、自卑、心胸狭窄。
4、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走路的姿势怪异,动作刻板重复,做事丢三拉四,自由散漫,优柔寡断,缺乏自信,自制力,行为鲁莽,逞强好斗,富于攻击性,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等。这类学生比较任性,我行我素,做事不顾后果。
5、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这类学生比较偏执,自负,虚伪。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完善自我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
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三.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
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四、构建环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文档版下载:http://www.k12zy.com/47/95/479502.htm
1、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环境,班级心育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家长、老师、学生应积极参与。
学校可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小品、文艺会演等。活动中有意识的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观看录象,剖析学生的心理,开展辩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等。既可提高活动效果,又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可向家长提出合理的要求与善意的建议,使家庭教育的方式、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班级在环境布局、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如张贴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开辟学习专栏,设立心育动态角;提出心育目标并上墙等,从而使学生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与心理熏陶。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埋怨,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育构造积极、健康、宽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学生以安慰,疏导,不仅要使其开心,更要竭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变压力为动力。让学生自己想通问题,自己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使学生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便更好的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总之,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事实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