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丰富。
39、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和形象意义
陈白露的性格十分复杂,作者对她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是采取批判态度的,作者着力写了她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一面,但也还有“人心未尽”的一面。她的正义感尚未完全泯灭,虽然不能自救,却还想救人。她是个清醒的糊涂人。陈白露已成为鬼影憧憧的社会的寄生物,到头来她只是黑暗的殉葬品。金钱把人性异化了,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金钱统治的社会把一个年轻的女人逼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40、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北京人》发表于1941年,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以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同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北京人”,突出《北京人》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题旨。《北京人》最突出的地方:一是把人物活动放在古都北平特有的典型环境里来进行考察,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二是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作了细腻的刻画,把剧中人物的兴趣、癖好、心态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了审视。 41、简析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诗作特点
1933年开始,卞之琳的诗风明显转向现代派一路,诗由主情向主智转变,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人化”倾向。诗中闪现的哲学意识明显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些表现在诗中,就是呈现出一种非个人化的、放逐抒情的出奇的冷淡,一种嘲弄式的机敏和一种欲说明的朦胧。将中国诗论中的“意境”和西方现代派所说的“戏剧性处境”相融合的技法追求,平中见奇,突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内里深藏哲理,外现平平无奇,这正是卞之琳诗的他人所难及处。语言奇异搭配,有效地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和诗的意趣。 42、简评蒋光慈“革命文学”的创作成就、意义和缺点 1922年底,蒋光慈离日返国参加“左联”,创造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创作了长篇小说《田
的风》,是他最后也是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它写北伐战争中,矿工张进德、李杰提出土地革命的口号,成立自卫队,小说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预示着革命风暴之后的胜利前景。这种对于新事物的及时反映与热烈讴歌,正是蒋光慈创作《新梦》《短裤党》一类作品的先驱精神的继续发扬,显示了蒋光慈文学创作时代性与思想性方面的鲜明特色。 43、简析《二月》中萧涧秋的形象
中篇小说《二月》主人翁萧涧秋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度“寻梦者”形象,他在想象中的
“桃源”——芙蓉镇教书,便卷入了生活的漩涡。陶岚爱上了他,而他却同情寡妇文嫂。反映出军阀盘踞下的社会黑暗,人们思想的守旧,并以与环境对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追求表现“梦境”之不可求。出色地刻画了萧涧秋这个彷徨的青年形象。富于正义感与同情心,但是他却缺乏信仰,行动往往盲目,个人的生活愿望与现实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上形成了萧涧秋悲剧性的性格。
44、简析《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早期的作品,描写的是负着时代苦闷与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莎菲便是此类叛逆女
性的代表。属于五四新思潮圈内的“解放女性”形象。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子,她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享受青春的快乐,幻想着热烈而刺激的爱情与痛快的生活。而生活是如此惨淡,一切都令她厌烦。莎菲的性格充满“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心灵的倔强。”表现了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年轻一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抬头和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与守旧社会的激烈冲突 。
45、简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1946年“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党中央制定《中国土
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解放区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描写了土改前夕农村各阶级、各阶层农民的不同心态和动向,描写了工作组进农村后发动群众,组织斗争。
第二,小说围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土改运动的深入,塑造了一些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农民形象主要人物有张裕民、程仁等。小说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观叙述多于事物本身。 46、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他揭露了绅士淑女们“礼仪廉耻”装饰起来的不过是一个污秽的“禽兽世界”。这类暴露小说充分体现了张天翼的民主立场和深刻的道德情感,说明他是一位勇猛精进的文学新人和左翼作家。还以相当篇幅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伙计、士兵的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作品善于抓住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小说常以漫画夸张手法和轻松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47、沙汀小说的创作特色
他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创作素材,通过对四川农村世态人情和风俗习惯的
描写,反映出人物带地域色彩的性格特征与时代风云,使得他的作品生活性强,而且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不直接表露对丑恶现象的看法,而冷峻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具体的描绘,让反面形象显示出自身的矛盾和荒谬。经常通过对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对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深刻揭示,以及运用风趣而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洋溢着一种炽热的讽刺力量。他的小说,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8、简析《南行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南行记》是一部流浪者的手记,带着若干自传的成分。《山峡中》是中现代的“流浪汉
小说”。艾芜的小说一开始带有独特的风采。他们以浓郁的南国风光和边远地区的异域风情为陪衬,以人物在不安定的、多灾多难得流浪生活和殖民地的屈辱生活中倔强求生意志为内核,将写景、抒情、叙事和刻画人物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昂扬与忧郁奇特兼杂的格调与浪漫的色彩,形成浪漫抒情小说的新范式。 49、田汉戏剧创作的变化
田汉在1922年发表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都充满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封建思想
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现出强烈的“五四”精神。艺术上则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直接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氛围与情境的诗意渲染,流露着青春期的感伤,这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1930年春田汉参加了“左联”的发起和领导工作,1937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作品取材现实,反映了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国内社会生活的动乱,大都洋溢着昂扬的意气,以激情和气势取胜,但在热烈的气氛中也出现了悲剧性的深沉新质。《回春之曲》是田汉本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个剧本,把对祖国的坚贞和爱情有机糅合起来,使人物心灵的美得到充分的展现。 50、简析《五奎桥》
1931年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洪深话剧的代表作。《五
奎桥》写乡民抗旱,打水船通不过低矮的五奎桥,乡民要求拆桥,周乡绅不让,产生了拆桥与保桥的冲突。青年乡民李全生是反抗型人物,带动乡亲们起来进行以理抗暴的斗争。《五奎桥》是现代话剧中最早正面反映农民反抗地主斗争的优秀剧本。 51、简述林语堂“闲谈体”散文的特点
林语堂主张幽默文学,以“性灵”为名脉,以“闲适”为格调。“闲谈体”散文体式是林
语堂在《论小品文笔调》中所提出,“闲适笔调”、“娓语体”同为林氏对西方familiar style一词的意译。它们取材广泛,大多数幽默文章与小品文,却是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谈天说地,庄谐并用,化严肃为轻松,恰如密友攀谈,全无客套,更无八股气味。林语堂确实创造了一种闲谈式的散文笔调并成为这方面的大师。1933年之成为“幽默年”,1934年之成为“小品年”,便是一个证明。
52、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的思想艺术特点
最能体现何其芳才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是散文集《画梦录》。主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
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形式美的创造上。何其芳的散文致力于“抒情化”散文的艺术探索,重视情调和氛围的创造,往往采用思索者“独语”的语调,复织进多重复和的意象,来传导他奇幻的想象,还经常采用现代派文学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词语奇异搭配来创设美妙的新空间,成为时人称谓的“何其芳体”。这些散文是“五四”时期“美文”的一个新进展,直接推动了30年代前半期“抒情散文热”的形成。 53、叶紫小说的战斗性和艺术性
以大革命前后洞庭湖边农村的火热战争为题材,暴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反映了农民苦难生
活及其觉醒与奋起。短篇《丰收》及续篇《火》,描写了云普叔一家的生活,揭示了农村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其主人公都是倔强的,他们怀恋大革命高潮中农民抬头过日子的生活,勇敢地寻求着出路,就是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叶紫所描写的生活和所赞美的人物,都与农民运动紧密相连,所表现的爱憎感情也特别鲜明和强烈,鲁迅称赞它们说:“文学是战斗的!”叶紫的小说,体现着无产阶级文学的正确方向。他的小说避免了当时一般左翼作家时有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而显示出了鞭鞭着痕的真实人生,并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以沉郁悲壮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 54、简析吴组缃农村题材小说
抗战时期出有长篇小说《鸭嘴崂》和短篇《某日》、《铁闷子》等,都以急剧破产的皖南
农村为背景,写出了世道的背离与农民的疾苦。“嫁殇婚”这一野蛮婚俗及当时女子命运的凄苦,《菉竹山房》却能以环境气氛的着意渲染和与这一环境的人物心理来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之高标特立。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中的小说,在农村经济破产的严酷背景下,有力揭示了皖南农村各阶层人物为救出自己而做出的种种行为,可称为30年代极精当的世态小说。他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既凝重又流动的叙事风格,运用方言和口语,使语言既个性化、生活化,又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55、简析小说《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成名作,作品从学生出身的萧明带领一群农民、工匠、旧士兵
投奔外地的恩民革命军写起,正面描写了东北一致抗日游击队对日、伪军展开的反清略的艰苦斗争,也表现了队伍内部成员之间不同思想意识与作风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不抗争即沦为奴隶的严峻真理。由于这种具体、真实、并无讳饰的刻绘,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历史性。1935年的中篇《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反映的是“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十余年间的生活。以场面推移的方法,将贫苦操劳的二里半、五婆、金枝几家农户的苦乐悲欢错杂交织起来,从而为东北大地这一片“生死场”写照。在那里,人们受到封建势力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轮番碾压,苦不堪言,作品充满着乡恋,对于受难的乡亲和呻吟的土地的博大的爱。作品中关于村民们组织“镰刀会”和后来盟誓抗日的悲壮场面的描写,象征着民族的普遍觉醒,说明中华民族不可亡,也不会亡。 56、《呼兰河传》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
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及其有力地写出了千古相传的封建人世经历的道德观念和习俗对于人们灵魂的惊人锈蚀。实际上也是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的别传,显示出它巨大的文化含量和高远的思想意义,对于造成祖国贫穷落后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传统文化中落后心理积垢的不无悲凉的哲理思考。艺术上,抒情性更浓厚,笔调更是活泼纯熟,叙事写景大都真切动人,揪住人心,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可以称之为“萧红体”的新的小说文体。萧红成为我国现代一位出色的“本色派”作家。 57、戴望舒诗歌的前后变化
前期的戴望舒是个感伤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多是情诗和愁诗。其中,《流
浪人的夜歌》正是诗人孤寂心境的艺术写照。《旧锦囊》受到当时的新月诗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匀称,每节行数相等,诗行整饬,押韵且韵位固定,有的还将就用字的平仄相间,有明显格律倾向。《雨巷》六首,多半正气,注重音乐性。《我底记忆》八首诗,他自己也从 过分追求音律中解脱出来,多用句式、调式灵活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内在的节奏——诗情。第二部诗集《望舒草》,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诗体。戴望舒认定“诗的情绪”是诗歌的核心,戴望舒创立了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有东方传统的情感流淌,又有西方现代动荡型心灵感应,对于柔情的眷恋和对于柔和诗风的坚执。1939年元旦写的《元旦祝福》,诗人个人的命运更是和祖国的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沉雄悲壮的诗,使他的诗风又一次出现了新变。《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极宝贵的爱国诗篇。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 58、简述臧克家诗作“意新语工”的艺术特点
藏克家认为诗人的艺术注意力大部分在创意和创词上,他常在人所共见的生说素菜中出
奇制胜地开掘新意,并赋予诗以丰美的意象。创词掂量着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色泽和韵味,力求安得妥贴、新奇。他的诗锤炼工稳,有其长处。他的全部艺术追求,可以用“意新语工”四个字来概括。
59、简述《啼笑因缘》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啼笑因缘》于1929年至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一时竟有“啼
笑因缘迷”。此书叙述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结构上用技巧在“巧”字上大做文章。作品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套式的误会,真所谓“错上加错、越巧越错”。《啼笑因缘》的积极意义在于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首先,它揭露了封建军阀飞扬跋、穷奢极欲的丑恶面目。其次,出现了一种对豪门抗争的侠义豪情。樊家树与沈凤喜相爱也具有反封建的内容。 艺术上,张恨水是位善于精心编织情节的能手,其次,反霸道、反强权的精神引起了受
压迫的市民们的喝彩,最后,作家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融于一炉,又将传统章回小说和西洋小说新技法融为一体,自然就扩大了读者面。 60、简述抗战初期的文学创作特点 抗战初期,小型戏剧十分繁荣。《放下你的鞭子》与《三江好》、《最后一计》一起,被当
时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记鞭子”。诗歌创作也相当活跃,唱出了新的“战声”,多以短诗为主,兴起了朗诵诗运动的热潮。高兰的《我们的祭礼》、《哭亡女苏菲》,光未然的《屈原》、《黄河大合唱》等也广为流传。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为代表。在通俗文学和戏曲的创作方面,京剧、地方戏、鼓词、快板、相声、数来宝、山歌等,几乎所有的旧形式都被广泛地采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小型作品与通俗作品,发扬了文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作用,具有短小、活泼、敏捷、通俗和富有战斗性的特点,迅速而有效地反映了抗战初期轰轰烈烈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表现。 61、艾青诗歌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艾青的诗作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艺术技巧,从而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巩固了新诗发展的阵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
他的诗中,1、总是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2、还十分重视独特意象的创造。在
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与认识。 62、简析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发现了自我。《我》、《我向自己说》、《自己》等诗中都显示了
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发现。穆旦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中的“我”。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
的倾向。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性,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遂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色。穆旦的自我始终处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63、简析《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1937年,夏衍创作了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标志着作者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
《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下的小市民和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同遭遇和命运的描写,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黑暗势力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利用上海弄堂房子的特殊结构,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画面,丰富了剧作的情节、减少了场次,突出了主题,剧情发生的事件精心安排在黄梅时节,象征着康张前夕和黄梅天一样晴雨不定、郁闷隐晦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悲哀和失望,更显示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使剧作收到了极其强烈的戏剧效果。 64、简析陈白尘剧作《升官图》 《升官图》是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情是在两个强盗的梦境中以夸张、
漫画化的形式展开的。两个强盗作了一夜升官发财的美梦。梦中,他们冒充知县和秘书长,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最后,愤怒的群众高举木棍,把这群贪官污吏统统抓了起来,并对他们发出审判的怒吼。
《升官图》假托两个强盗的异常升官发财的美梦,把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赤裸裸地
揭露出来,讽刺了国民党官僚集团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狼狈为奸而又互相斗争的反动本质和种种丑态,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预示着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写出了“官即是匪”、“匪即是官”的现实,是一部活生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 65、简析李健吾的戏剧《梁允达》
《梁允达》写了山西一个农家祖孙三代为了家庭财产的支配而相互残杀的故事。痞棍刘
狗教唆梁允达在黑暗里一棍收拾了自己的父亲,接受其父亲的遗产。20年后,刘狗又像幽灵一样,重新威胁梁允达,教唆梁允达的儿子收拾梁允达。“子弑父”的悲剧在梁家重演,剧作家留给观众的是深沉的思考:在金钱欲的支配下,父子两代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的善恶冲突和人格裂变。
66、简析路翎的长篇《财主的儿女们》的思想艺术特点
1945年,年仅22岁的路翎完成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这部80万字的“大书”,奠
定了他作为“七月”文学流派的“小说重镇”的地位,被誉为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
《财主的儿女们》以苏州巨室蒋捷三一家的风流去散为中心,力图反映出“一·二八”
以后的事件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等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描写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里的思想面貌,显示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的必要性,具有香但深刻的思想意义。 67、《围城》的思想艺术特点 长篇小说《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
视。《围城》——它的含意,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这是一个矛盾,也是小说对人伦的夫妇关系所作的嘲讽。它象征着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和灰色人生,反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活动和生活,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上,《围城》是细腻而婉转的。作品种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
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