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高晓声的小说基本上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但也并非全然按照时空顺序,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在招待所醒来之后作者所运用的补叙和回忆便是如此。

(3)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如《“漏斗户”主》之末尾陈奂生百感交集的泪水和《陈奂生上城》中的他在招待所房间里的举动及其付款时的细节等。其次,作者还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另外,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的细致生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4)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于幽默感,这主要是通过大词小用等方法来实现的。如陈奂生的“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等。由于作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于其家乡武进,他又极善于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因此,他的语言极富乡土气息。

32、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和突出成就

答:艺术风格: (1)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做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

(2)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汪曾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但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生内涵的。这就使他的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小说,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下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种,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另外,作者往往采用传统白描技法.达到一个表现至善至美心灵世界的良好艺术效果。

突出成就: 综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它的出现是对1949年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可以说,汪曾祺小说的复现,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第一次认同。

33、林斤澜小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答:思想意义: 林斤澜的小说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而寻觅健康美好人性的复归。

艺术特征:除王蒙外,林斤澜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讨是最下工夫的。他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以及某些细节的不真实和非逻辑性,构成了他的小说短小而精深,平淡而诡奇,冷峻而深刻的深层意蕴。此外,林斤澜的小说是极不讲究情节安排的,情节极简单,往往是采撷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是历史瞬间里的一个小镜头定格,然而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精雕细刻,创造出奇异的、包孕万千的艺术境界来,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34、张承志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答: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张承志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除了象征、隐喻的结构框架以外,他的小说还有着强烈的节奏感。有人认为张承志的小说非常突出地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以诗的精神

来结构小说,从而达到了诗的境界。他也讲述故事,也描写和叙述,但他是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吸收到他的自我世界里去。以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让这个世界充满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把这个世界带到意识的光辉里。虽然他也塑造人物、描摹事物、组织情节,但他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们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 35、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及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答: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的彻底颠覆。 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一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而其《古典爱情》所颠覆的,显然是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惩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36、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贡献

答:(1)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②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地是从人的价值租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③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2)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它所采用的块状的神话结构与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20世纪90年代之后.王安忆又发表了《长恨歌》,这是一部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蕴涵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37、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 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他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文化苦旅》开篇的《道士塔》和《莫高窟》,表明作者一方面为灿烂的中国文化骄傲不已,同时又以极其沉痛的笔调记叙莫高窟屡遭洗劫的不幸,这种矛盾心境的背后,则是作者对中国文化自身先进与落后因素并存的无奈与体认。

第二个特点是厚重的历史感。文化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史”的重视。但余秋雨笔下

的“历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的散文自人文山水出发,最终归结到对文化的思考,历史只是文化的附丽物。他笔下的历史又不单单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而是经过他的审美眼光过滤过的历史。在他讲述历史的过程中,读者不难感受到某种相当浓郁的、展示人生或命运(包括历史命运)的思情气息,一种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审美冲动。究其实,余秋雨是在“感悟”历史。

第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文化散文之所以不同于学者散文,其区别之一是,二者虽然同样需要文化知识构架的支撑,但前者更需要有一种文化精神,要求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情怀来观察生活、思考历史和把握时代,并倾注进个性和“自我”色彩。在余秋雨的散文里。经常可以见到洞幽烛微、层层深入、充满哲学思辨和独特体验的理性精神闪光点。余秋雨是诗人也是学者,他对自己所钟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相当的激情。与此同时,学者的理性使他的激情不至过于泛滥,反而促成了他在文化哲学层次上的生命体悟和独到见解。

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主要归功于他的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余秋雨散文的另一特色就是采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

38、20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的主要成就 答:一、在“荒诞剧”《屋外有热流》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之后,“探索戏剧”的艺术探索走向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层面。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剖析》。贾鸿源、马中骏的《街上流行红裙子》等,这些作品在实践现代戏剧手段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二、“探索戏剧”的创作出现了至今看来仍不失其经典地位的话剧:由高行健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野人》,王培公、王贵的“青年戏剧”《WM(我们)》。刘树纲编剧、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陶骏、王哲东等人编剧、上海师大学生自编自演的多元组合剧《魔方》,孙惠柱、张马力的“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的老13》,马中骏、秦培春的写实、象征并存的“异面融合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以及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等,这些戏剧一同构成了新时期戏剧史上最为亮丽的一页。 39、沙叶新剧作的主耍思想和艺术成就

答:沙叶新是一个敢于直面生命真实的作家,“寄深情于现实”是他一贯的艺术准则,而选择一个新颖的方式或者角度,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现实的独特理解,更是沙叶新的话剧一直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以一种巧妙的结构方式将这位革命家的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真实丰满,这种结构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冰糖葫芦式”的戏剧形式。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在于,沙叶新在对伟人“陈毅”的表现中,避免了神圣化和某种人为的拔高倾向,而是把陈毅的世俗意味用生活细节作出了传达。这种生活化的表现非但不会抹杀陈毅的个性。相反,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因此跃然纸上。这种人物表现方式在沙叶新的另外一部剧作《马克思秘史》中,再一次得到成功体现。

沙叶新创作的《寻找男子汉》带有一种幽默喜剧的色彩,但在那种看似现实感极强的生活事件背后,正是作者对于民族文化底蕴的审视与反思。在此之后,沙叶新开始以轻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某种关于宏观整体文化的思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话剧的通俗意味和哲学深度。

他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在走向低谷的话剧写作现象中显示了它的实力。 在这部充满着绚丽的想象和哲理意味的剧作中,作者显然是付出了他的激情与心血。无论如何,在这个戏剧的艰难生存期.沙叶新的艺术选择为话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依》当成为新时期话剧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

40、高行健在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

答:一、在新时期戏剧的艺术探索过程中,高行健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双重能力的作家。在话剧写作领域,高行健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探索戏剧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在理论方面,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也显示了不俗的眼光。 他的每部剧作从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到戏剧格式上都有所不同,变化和变化中的创造是高行健话剧写作的一个准则。 二、作为最初的话剧作品,《绝对信号》引人注目的是剧作新颖的形式意味,这首先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将原来那种情节上的封闭进程(“发生一发展?高潮一结局”的流向)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多维并举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于想象、回忆、独白、心理展示等多种方式完成的。其次,演出过程中使用“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即将舞台安置在观众中间,演员可以在观众席和舞台之间来回走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第四堵墙”,大大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三、如果说《绝对信号》在主题和某些手段上还存留着传统话剧的成分的话,那么,《车站》则更为典型地运用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表现方式。《车站》的戏剧结构和故事方式都有些类似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只是等待的对象变成了一辆迟迟没有停站的公共汽车。十年的生命在白白的等待中耗损掉了,大多数的人在时间的消耗中牢骚满腹,却从不付诸行动。只有一个“沉默的人”,在公共汽车没有停靠之后,从车站开始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他响彻舞台的有力的脚步声是一个警示,同时也是对那些充满惰性的等待者的批判和嘲讽。《车站》的情节更为淡化,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状态;这部剧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人物性格刻画不再是话剧表现的主要任务。所谓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不过是某个具体身份、职业和声音的符号,通过这些信息传达的是对于社会与人的整体观照,这一观照以复杂、多维的形态,隐喻在出场的角色行为与角色言语中。

四、在高行健所有的戏剧作品中,《野人》应该说是最为成熟的一部。它是多声部哲理剧的一个典范。《野人》即是作者从不同侧面出发,对现实和历史作出的一次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野人》的结构庞杂而开放,舞台表现技巧大胆新颖,其中融入了歌舞、音乐、民谣、哑剧、说唱等多种手段,这一切使这部剧作更富有艺术张力。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简答题:

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陈独秀把文学革命当作开文明、启民智、兴政治的武器,公开向封建旧文学宣战,正面地排除了建设新文学的主张。 3、周作人《人的文学》,参见名词解释 4、早期革命文学的主张及意义

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

革命文学的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提出:我们所需要的文学,是能反映伟大时代、能表现民众反抗精神的革命的文学,强调作家必须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主张,有助于密切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及劳动群众的联系。他们也有偏颇之处:一是对文学的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二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5、抗战文学思潮

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前期,从理论主张到创作,抗战文学成为席卷文坛的主潮,称之为抗战文学思潮。抗战文学思潮有两个重要特点:(一)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二)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文学为抗战被服务,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要求的文学走到群众中去,较多利用旧形式,如民歌、鼓词、皮黄、连环图画之类的抗战文艺作品。形式上就是“旧瓶装新酒”,“利用旧形式”在抗战初期文艺宣传、动员群众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6、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

就文学思潮而言,解放区文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的作品,必须渗透以革命的精神;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必须具有现实主义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而其重点则在工农兵。作家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思想和情感,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所便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思想感情向他们靠拢。因此,解放区文学也就是工农兵文学。 7、从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谈鲁迅早期思想

少年鲁迅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而家境衰落,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离家到南京求学,开始接触新学,其中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著的《进化论》,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进化论成为他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1902年,度日。1906年,看到幻灯片,他思考和研究着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推文艺”。并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在日本这一段时间,形成了他的以进化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在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着人们思想的旧中国,个性主义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 8、具体分析《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中的子君,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她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但是胜利地喜悦确实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个性解放思想是子君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魏连殳、吕纬甫、作家夫妇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作品一方面描写了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下,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 消沉颓废、改变初衷。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另寻新路。 9、简述《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鲁迅说,历史小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奔月》中后羿射日,后羿就写出了英雄的寂寞与悲哀;《铸剑》着重于性格刻画,如眉间尺都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并叹“人道主义”的道德观重新评价古人。赞美女娲伟大的劳动创造精神;《故事新编》具有古今交融的艺术特点。它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的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 10、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

(2)高晓声的小说基本上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但也并非全然按照时空顺序,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在招待所醒来之后作者所运用的补叙和回忆便是如此。(3)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如《“漏斗户”主》之末尾陈奂生百感交集的泪水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nkw6708db507xm0vyo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