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辅导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

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行动指向目的,而不知是单纯的身体运动;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这种情感的反应都是有注意参与的。三大系统是一个整合机制,需要彼此等待交互。

某些令人悲观的现象: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感受系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被僵死的音乐知识技能控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失制作系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缺失知觉系统,没有音乐语汇的支撑。

二、儿童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加登纳把早期儿童的艺术感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

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包含三个子阶段: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灵活地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审美形式感的形成(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

第三阶段(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8岁儿童出现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枯燥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失去兴趣;二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音乐教育者缺少音乐素养造成的;三是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靠静坐倾听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只对初学音乐的少数成人有效。

三、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趣味)的特点

第一,音量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音量不是单纯地指音的强弱、声音大小,对幼儿来说,音乐首先是动听的声音。

启示: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有责任让幼儿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应尽量少用嗓音,幼儿感兴趣的是丰满的音响效果;在歌唱学习中,教师发出悦耳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对打击乐器的演奏,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自己去探究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并演奏,而不是严格地按照教师所要求的拿乐器的方式、教师所要求的节奏型去打击。

第二,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用身体动作来感知、感受音乐。第三,音乐作品类型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四、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意义与制约条件

很多音乐观察研究、神经生物学的解释认为,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是0~8岁或9岁,9岁或10岁以后在进行音乐学习已经太晚。

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我们认为对于人格发展中已经形成较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8岁以后的儿童来说,艺术自信以艺术能力或艺术经验为支撑成为它们能像艺术家一样继续发表自己的艺术理解的关键。所以只有在音乐教育早期真正获得艺术经验的那部分儿童才能继续对自己的艺术表达充满自信,并朝着艺术经验的精致方向发展。获得音乐经验或能力的音乐学习是儿童的知觉、感受、制作系统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一种学习。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

从简单主义出发,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分为三类:形式特性、再现特性、表现特性。所有的音乐都是“表现性音乐”,其中特别强调形式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形式性音乐”的范畴,特别强调现实描述的那部分音乐归入“再现性音乐”范畴,剩下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表现性音乐”范畴。

一、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

音乐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乐句(短句)而不是孤立的音。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句法元素包括旋律、节奏与和声,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句法元素主要是旋律与节奏。在句法元素中旋律模型与节奏模型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关注的内容。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非句法元素也有其模型或样式,但模型不是以橘子为单位,而往往是以段落为单位,它们是大块的模型。

(一)节奏

节奏包括:拍子与节奏型,它们形影不离,不相分离。

拍子是节奏型构成的调整原则,即所有的节奏模型都是在拍子的背景上形成的。在幼儿园教学范畴内,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感觉到拍子,即如何让幼儿有拍感,幼儿的拍感一般包括两方面: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培养幼儿的拍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在歌曲中进行;在动作中进行。

节奏型:我们所说的节奏总是以节奏的模型出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畴内,我们让幼儿关注的是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先密后疏的节奏型、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型和休止符等。

(二)音色

一般说来,幼儿园的音色探究活动会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嗓音与人生、打击乐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机器的音色、乐器的音色。(三)力度

强与弱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法。对力度的掌握,幼儿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歌唱时的强弱处理。在了解力度的同事,也要注意对嗓音的控制。(四)旋律

旋律句的性格就是旋律的轮廓形态或轮廓线,包括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但是,对旋律线的理解是以理解音的高低为基础的。一旦理解了音的高低之分之后,人们在歌唱的音准上就比较容易把握了。所以,在各种与音高探究相关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分辨音的高低,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幼儿园教学范围内,旋律方面的内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五)结构对于音乐结构的内容,乐句与乐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设计音乐结构时最基本的要素是平、整齐与变化,而达到平衡与整齐的基本手段是重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有关结构的内容就在句子的重复与变化、段落的重复与变化之间展开。

关于句子的结构,我们主要让幼儿理解重复句(模仿句)和喊答句。对幼儿来说,重复越多的曲子越简单,越合他们的口味,而辨认句子的重复则是幼儿理解音乐的第一步。

关于段落结构,我们主要让幼儿理解主副歌结构、二段体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六)速度

从知觉的层面来看,幼儿知觉速度的快慢、匀速与不匀速相对容易。从表达层面来说,节奏的细微变化与歌唱、演奏的匀速对幼儿来说较难。(七)织体

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需要以欣赏民族舞、踢踏舞为突破口,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层次。在幼儿园教学范围内,织体的内容包括:有伴奏的音乐与无伴奏的音乐的分辨、织体的厚与薄的分辨、用打击乐合作表达织体。

(八)风格

音乐风格往往存在于具有共同听觉特征的一个音乐群体中,这个群体中的音乐人和听众具有相同的音乐信仰、共识和偏好。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指的风格与专业音乐领的音乐风格概念相比,外延要小很多,可能更接近体裁的概念。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指的风格是指音乐体裁之间所具有的典型差异。符合幼儿音乐趣味的音乐体裁有摇篮曲、进行曲、舞曲。

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征

(一)音乐作品再现性概述

音乐作品再现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动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音乐作品中的再现性或再现内容需要认真挖掘。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我们要尽可能寻找有比较清晰的能够被辨认的主题的再现性作品,因为音乐的再现性越具体越符合幼儿的音乐趣味。

(二)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

歌曲都是再现性音乐作品。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二是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进行动作表演;三是旋律音调与词调温和,幼儿容易歌唱。

幼儿园再现性器乐类的音乐作品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第二种,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第三种,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

(三)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

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的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部,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全市再现内容。

1.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器乐曲再现特性的挖掘步骤一:画出此图的结构图,确认音乐内容主题。

对再现性乐曲作出句式分析后,往往比较容易得出曲子的主题内容。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用语言表达的乐曲的主题内容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对教师的备课来说很重要,但对音乐教学过程来说只是附带的内容。

步骤二:把音乐的再现内容用动作诠释出来。

这个阶段是教师的理性分析阶段。理性分析是感性表演的前提,当进入音乐课堂时理性进入隐性,呈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教师的感性表演。如:《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句式结构图:

,A.B‘A’/ , ab.a’ 段尾abcaba’ 尾声

2.句式规整的成人器乐曲再现特性的挖掘步骤同上。

如:《喜洋洋》的句式结构图:‘A,B.A’/ aa’bc过渡abcdaa’bc

3.句式不规整的器乐曲再现特性的挖掘步骤同上。

(四)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形式规限

对音乐作品再现性的挖掘过程其实是处理音乐的再现性与形式性的关系的过程,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往是离开了主题的臆想。

三、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一)音乐作品表现性概述

音乐作品的表现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音乐所能表现的情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与人类的语调、动作姿态比较接近的情感;另一种是表现生命意义上的广泛的情感,如用紧张与释放、冲突与缓和等音乐模式表先生命的张弛、起落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只涉及第一种。

(二)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具有两种依附性

第一种,对形式性的依附。音乐能表现情感是指音乐声的样式,即音乐形式具有与人们表达某种情感一样的姿态,而且这种姿态必须被音乐倾听这辨认。所以,音乐的表现性是紧紧依附音乐形式的,音乐情感表现性得到确认即音乐形式的样式得到确认。

第二种,对再现性的依附。

音乐的表现性是依附于音乐的再现性的,在我们挖掘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事件气氛等再现内容时,自然会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性。(三)幼儿园音乐作品的节奏型表现性

一般说来,节奏、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速度、织体、风格的音乐形式元素的表现性是通过彼此交错、叠加呈现的,而且呈现的表现性以再现性的表演来完成。但是音乐形式元素中节奏型的情感表现性是可以脱离其它元素被单独离析出来诠释的。

1.先密后疏节奏型的情感表现

先密后疏节奏型可以表现深沉、“有时间积累”的爱。这种节奏型是写作赞美性、颂扬性歌曲的常规手法,也是一种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的表现样式。2.紧凑与舒展节奏型的情感表现

当能轻松辨认先密后疏的节奏型后,我们就能进入一句都是紧的(紧凑节奏型)与都是松的节奏型(舒展节奏型)的学习了。(四)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需要的是行动表达而非语言描述

音乐作品即便是用再现的形式来表达,其表达的主要手段还是动作、打击乐演奏与歌唱,一定不是语言。在拍子的韵律中做合适的动作、演奏合适的句型、演唱歌曲都是音乐能力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形成的必经之路。。对幼儿来说,学习与理解音乐的过程就是表演(动作、打击乐演奏、演唱)音乐的过程;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教音乐的过程就是示范表演(动作、打击乐演奏、演唱)音乐的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特性

一、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

多元音乐教育是指深入进行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同时渗透一些旨在开阔学生多元视角与胸怀的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但深入自己的音乐文化实践是首要的任务。

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是指幼儿园如何合理、有比例地选择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然而,在我们讨论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性选择时,其前提是所有音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抛开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来谈多元音乐文化是无效的。

总之,我国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其实质是民族性、现代传统型、创作性与流行性的协调与把握。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对幼儿园音乐文化作品文化特性的理解也就是合理安排多元音乐教育的内容比例。在音乐作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应多安排民族音乐作品,这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最本质的体现。

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实用特性音乐自律原则认为音乐是非功利的、纯粹的,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方式应该是无利害、无功利的纯思,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内容是艺术作品的表现特性,只有感知方式正确、感知内容正确才能获得审美经验。事实上,音乐也有功利即实用的一面,包括:教育性(即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幼儿的经验积累或成为与自我、社会、自然和谐的人)、说教性、知识性、娱乐性。音乐教育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只是在发挥音乐实用功能的时候不要忘记音乐的实用性还是受音乐性规限的。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

音乐制作或表演涵盖音乐即兴与创作,但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本节着重介绍学前儿童的动作表演、演唱与演奏这三种音乐制作方式。一、学前儿童的动作表演

幼儿的动作表演包括舞蹈、律动、身体打击等,它是幼儿感知与表达音乐的核心手段,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一)幼儿身体动作的类型

从动作形态的角度来划分,把身体动作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第二种,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第三种,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二)对三种身体动作类型可能进行的多维度探索1.非位移式的身体动作的探索

第一,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第二,意识到空间;第三,意识到层次。

2.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的探索

第一,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第二,意识到时间;第三,意识到空间;第四,意识到层次;第五,意识到移动;第六,意识到移动;第七,意识到流动;第八,意识到其他人。

3.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的探索

第一,丝巾与彩带;第二,筷子或竹棒;第三,纸盘与地毯;第四,沙袋与豆袋;第五,呼啦圈。(三)借用三种动作类型的音乐表达

这三类身体动作是为配合音乐作铺垫,如何进行音乐表达,还需要与音乐的特性结合起来。教师在让幼儿感受音乐时大量合理使用身体动作,是幼儿感知与表达音乐的关键。只有教师能够把这三类动作中的各种维度自如地运用到音乐中,幼儿才能有比较自如的身体动作表演能力。

身体动作音乐表达的灵魂是合拍,而合拍是二排、三拍的拍感、速度感、句子感等音乐能力的综合表现。幼儿的身体动作音乐表演或身体动作音乐制作是指幼儿所做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在合拍、有句式感、有一定的旋律运动方向的条件下呈现出来。

(四)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达尔克罗兹信奉:“人类的身体是第一个用来表达音乐的乐器

”的信念。“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节奏完全依赖于运动,它最原

始的形态存在于肌肉系统中。所有的音乐时间微差:快板、行板、渐快和渐慢;所有的音乐动能微差:强、弱、渐强、渐弱都有用身体实现。敏锐的音乐感依赖于敏锐的身体感受。”

1.体态律动中的身体动作

他把身体动作的基本语汇分为两类:非移动动作与移动动作。非移动动作语汇包括: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歌唱。移动动作语汇,包括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等。非移动动作与移动动作结合可以构成大量的动作可能性。

2.体态律动的实践活动(须仔细阅读、实践体会)

第一,意识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第二,意识到空间和时间的活动;第三,意识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活动;第四,意识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的活动;第五,意识节奏长短的活动。

二、学前儿童的演唱(一)幼儿的嗓音机制

当能够有意识地用头声来歌唱时,声音就得到了有意识的控制,这时唱重音、轻音、高音、低音都会得到有意识的调节,包括音准与音质的歌唱质量就由此得到相应的保障。而大多数幼儿的自然的说话声就是头声,如果教师自己具有较好的头声歌唱状态与控制能力,那么在正确的示范与评价的导航下,幼儿有意识地进入他们天生就有的头声状态是很容易的。

(二)幼儿的嗓音特点

小班:最合适的演唱方式是音乐片段演唱,音乐片段演唱包括回声歌与对歌。

中班:在教师起音的条件下,能够进行集体与个人的独立歌唱,并已经有比较好的发声状况,由此可一道道比较好的音准。在歌唱教学中有两项原则:一是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与儿童一起唱,而是单独为幼儿歌唱;二是让幼儿在第二次音乐活动时才开口歌唱,第一次音乐活动中只让幼儿在游戏或动作中倾听,每次活动至少倾听四次。

大班:能够进行集体与个人的独立歌唱,能够唱准音调,并可以达到正确的音高、速度、发声。如果教师的歌唱水平比较高的化,那么在大班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较多开展二声部、三声部合唱。

(三)幼儿最喜欢的故事性歌曲

故事性歌曲指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故事性的情节是歌曲的再现内容,这与幼儿的表象思维能力合排,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多给幼儿唱叙事歌曲,并要反复唱给他们听。歌曲若配有图画等资源,最好先唱给有耳听,等他们对歌曲熟悉以后,再提供其它资源。

在幼儿独立演唱故事性歌曲前,我们往往会让幼儿用身体动作表演故事。在音乐中用身体动作表演歌词中的内容,幼儿往往会感到很有乐趣。如果孩子做不到用头声歌唱,那至少要让幼儿明白歌唱是在用嗓音讲故事。

(四)柯达伊以演唱为主的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所指的歌唱更确切地说是指合唱。合唱是群体参与的形式,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和谐之美,所以合唱能培养集体感与友谊,在忘我投入的合唱中能给人带来精神的升华。柯达伊认为合唱需要技术,但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的传达。

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字母谱与节奏谱;手势;指挥。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

1.按照准确音调歌唱(选择适合幼儿智力和身体发展程度的音域适合的短小歌曲;选择的歌曲具有合适的音高;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准确音调、准确发音吐字和带有愉快情绪的范唱。对幼儿歌唱的要求是:适中的音量、准确的音调、清晰的吐字与伴随简单的动作)。

2.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造成音调不准的原因可能有:缺乏歌唱练习;害羞;声音低沉或音色特殊、过于自信导致唱得过响过高、少数生理上的原因)。在让幼儿感觉放松的前提下,教师所做的个别示范与运用手势提醒音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3.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略)三、学前儿童的演奏

幼儿园的打击乐器最好包括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一)幼儿打击乐演奏的主要方式1.音色探究中的打击乐演奏

在音色探究活动中,在进入对人声与正规乐器声的探究之前,首先来探究环境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及对音色的综合探究,这部分的音色探究主要是靠使用打击乐器来完成的。

探究环境中的音色;探究自然界中的音色;音色的综合探究。2.对歌曲与乐器中典型节奏型的演奏

歌曲与乐器音响形式的出场往往伴随教师的动作表演(对乐曲再现内容的呈现),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演与歌唱来感知音乐,并能把乐曲中典型的节奏型与节拍从曲子中提炼出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对歌曲与器乐曲节奏型提炼的方式大概有:对音符单一的旋律直接提炼节奏型;对重拍特征明显的旋律提炼重拍节奏型;对拍子凸显的旋律提炼拍子节奏型;提炼重拍或拍子,但在长音处保留长音的时值。

3.多声部演奏

当幼儿学会一首歌曲后,请几位幼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几位幼儿演奏固定音型;几位幼儿演奏八度因;其他幼儿分组演奏不同的节奏型,用这种方式形成多声部演奏。只要是简单的歌曲,都可以进行多声部演奏,而且伴奏类型可以逐渐由幼儿来决定。

以《赛船》为例,了解幼儿逐渐形成多声部演奏的环节:熟悉歌曲;念歌词理解歌曲的节奏;新增一种节奏型与幼儿合奏;新增低音;新增一种固定音型;教师演奏旋律完成合奏(合奏时最重要的是倾听别人演奏的声音)。

(二)幼儿打击乐演奏的目的

无论是探索音色还是节奏型的演奏、合奏,幼儿打击乐器的目的是为了把头脑中的关于音响的表象(主要是节拍与节奏型表象)表达出来。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借助歌曲歌词的句子来理解音乐的句子。通过一句歌词抓住这句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型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

(三)奥尔夫以乐器合奏为主的音乐教学法1.奥尔夫教学法的乐器类型

奥尔夫教学法中所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大概包括天然乐器、自制乐器、身体乐器与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主要以木片和钢片材料为主,另一类是无音高的乐器。

2.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演奏外的其它培养节奏感的方法第一,身体打击;第二,韵律朗诵;第三,集体舞。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音乐即兴

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在现场由表演走向创造是即兴的特色。对幼儿而言,所有的创造都在即兴层面,即兴即创造。

一、学前儿童的身体动作即兴

这里所谈的身体动作是指在音乐背景中的身体动作。在音乐中能合拍地根据句子、音乐风格做身体动作是一种包含拍感、句式感、速度感的音乐综合能力。身体动作即兴则是通过对音乐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来体现这种音乐的综合能力的。

(一)歌曲中的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

幼儿能够对歌曲的再现内容或歌词内容进行动作表达是因为教师长期的榜样作用。歌曲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身体打击;2.律拍的身体表达(主要是小班);3.强拍与弱拍的身体表达(主要是中、大班);4.再现性内容的动作表达(主要是中、大班)(二)器乐曲中的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

器乐曲中的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包括欣赏器乐曲时的动作表达与舞曲的舞蹈动作表达两种类型。幼儿对器乐曲的即兴动作表达是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逐渐展开的,一般来说教师会留出音乐心想比较简单的一段让幼儿即兴表达。

二、学前儿童的歌唱即兴

歌唱即兴又可分为创编歌词的即兴演唱与自发咏唱两类。(一)创编歌词

1.歌词创编活动可能存在的偏差:使音乐活动变成语言活动;在学习新歌曲的活动中就进入歌词创编的阶段。

2.歌词创编活动的目的:创编歌词不是为了语言能力或歌词本身,而是为了嗓音控制能力或歌唱能力。当幼儿熟悉曲子的原有歌词后,能够吧新编的歌词直接填入曲中,并把旋律生动地唱出来,这就是我们希望幼儿达到的歌唱能力。

3.适合幼儿进行歌词创编活动的歌曲类型:每段歌词一般只含有一种形象,并且词句有较多重复的歌曲;喊答式、问答式的歌曲。(二)自发咏唱

一类是有音高的乐器,

幼儿的自发咏唱一般是指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段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歌曲,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其中有许多旋律被认为是音阶歌。当幼儿的身体不停的摇摆时,这些音阶歌的曲调就随着向上或向下进行配合。

1.自发咏唱的前提条件:小班入园后让小班幼儿理解说与唱的区别;在小班第二学期让幼儿开始自发咏唱相对比较合适。2.引导幼儿自发咏唱的活动方法

第一,歌唱岛活动;第二,类似的扩展活动。3.引导幼儿自发咏唱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校时经常与幼儿进行宣叙调式的对话,即有点像同音重复似的把要讲的话唱出来;当引导幼儿创编一首完整的曲子时,要求幼儿起码说三件事或三样东西,如果没有三件事或三样东西,那么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曲子。

三、学前儿童的演奏即兴从严格意义上说,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打击乐演奏都应该是即兴的。幼儿演奏的三种类型都是从即兴演奏开始的,然后逐渐形成作品并固定成为演奏曲目。演奏即兴一般是以以下几种契机展开的:

(一)音色探究活动的展开(也可以通过嗓音进行,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借助打击乐器与自制的简易乐器来完成。)

(二)进入音乐思维的前一环节(第一,歌曲的动作表演与歌唱活动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第二,舞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器乐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身体打击乐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

(三)音乐创作(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与生产固定的音乐作品两方面。对幼儿来说,音乐创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即兴表演,所以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就是即兴。进行即兴表演需要两个条件:具有经验的铺垫;具有明确的任务意识)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音乐经验

学习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经验类型;音乐形式经验类型2.理解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机制

音乐经验与音乐形式是分不开的,音乐经验以音乐形式的“形象”出场。总之,音乐经验是音乐形式、音乐制作、音乐的再现与表现联动完成的。

一、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

1.身体动作制作的关键经验:运用联觉通过身体动作表达音乐中的人、动物、地方、事物的意象;运用联觉通过身体动作表达隐约中的强弱、快慢、高低、紧张与松弛的情绪意象。

2.歌唱的关键经验:运用嗓音描述音乐中的人、动物、地方、事物的意象;运用嗓音表达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高低、紧张与松弛的情绪意象。3.演奏的关键经验:运用打击乐器表达音乐中的人、动物、地方、事物的意象;运用打击乐器表达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高低、紧张与松弛的意象。二、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一)节奏

1.拍子:通过身体动作、演唱、演奏的音乐制作方式,探索合拍及二拍、三拍的韵律。

2.节奏型:节拍、简单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张弛不同的节奏型。

(二)音色:探索人声、打击乐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机器的音色与乐器的音色。(三)力度:表达音乐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强弱意象。(四)旋律:探索上行与下行、级进与跳进的旋律型特征。

(五)结构:1.句子结构:探索重复句(模仿句)、喊答句;2.段落结构:探索主副歌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六)速度:探索音乐在时间变化率上的联觉效应。

(七)织体:对游伴奏音乐与无伴奏音乐能够进行分辨、对织体的厚与薄能够进行分辨,并通过打击乐器合奏表达与分享音乐的层次效果。(八)风格:探索摇篮曲、进行曲、舞曲这三种音乐体裁音乐的风格差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机制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的获得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见到”音乐的再现内容

音乐的再现内容是指根据联觉效应通过身体动作、语言、图画等音响听觉之外的形式呈现音乐所描述的人、动物、地方、事物的内容,其中身体动作的呈现方式

是主要的,语言与图画的呈现方式是辅助的。对幼儿来说,音乐的音响听觉之外的这部分内容是幼儿的原有知识或原有经验,而一切的有效学习都需要这一前提条件。再现音乐内容的标准:形式规限标准(分析音乐形式是教师获得音乐再现内容的前提);意象思维标准(必须通过意象思维吧听觉状态的人与物的形态与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说话或动作形态对应起来);以身体动作的呈现方式为主,以其他的呈现方式为辅的标准。

二、用一种制作方式让幼儿去感知与其音乐经验相符合的音乐形式样式

用一种方式知觉音乐(知觉环节的制作方式往往是指运用身体动作的制作方式);知觉的内容是音乐形式样式;一个经验的原理。三、用其它类型的制作方式让幼儿去解释他们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理解

四、幼儿音乐经验获得机制应用的注意事项经验“挤压”或经验迁移具有多种境况;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必须完成这三个环节。

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一)

——目标、内容与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目标含义、基本取向、体系层次与表达方式2.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组织标准与形态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中心问题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含义

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二、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三种课程目标各有优势。

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取向:由于音乐是表演艺术,所以其表演或制作特性决定了音乐课程取向表现性目标的合理性。但在音乐课程中也有直接教幼儿所需要的技能的时候,这时也需要使用行为目标。

三、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体系(一)类型

有两类:一类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见教材p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经验的类型“脚本”存在,是以音乐形式样式为内核的,并依赖音乐制作以再现性与表现性的

110-112),另一类是以幼儿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

(见教材p112-114)。音乐学习的关键经验分为两类:音乐形式经验与音乐制作经验,它们是一对范畴,音乐形式经验是价值目标,音乐制作经验是规限目标,只

有在实现规限目标的同时价值目标才能实现。

(二)层次无论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还是以幼儿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来划分层次,都分为四层:幼儿园音乐课程总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年龄段目标、音乐课程单元目标(内容单元或时间单元)、音乐课程具体活动目标。但划分角度不同,每一层的具体内容不同。

注意:目标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结合实际深入理解并掌握。

(三)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表述

1.表述的角度。两个角度:从教师的角度和从幼儿的角度表述。现在我们倾向于从幼儿的角度来表述。

2.表述的性质。标准的行为目标不仅需要指出活动内容而且需要指出实现目标的幼儿行为与这种行为实现的条件或准则。标准的表现性目标需要表述清楚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教育活动内容如果是有明确的共同答案的知识技能,选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教育活动内容如果没有一致的答案,是需要在情境中以独自的方式来寻找答案的任务式、艺术式的内容,则选用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3.表述的准确。如果确定用行为目标,那么行为目标的最有效的表述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形成的那种行为与行为表现的条件,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如果确定用表现性目标,那么目标的表述就应该包括以下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二是指明儿童将要处理的任务。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一)选择标准

幼儿园音乐作品形式性的要求是指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的运用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换言之,要具有作曲技巧性。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要求是指音乐作品具有生动性、意象性,换言之,要具有想象性。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要求是指音乐作品要能够出动人的感受。

(二)选择范围

从区域性看,首先选择具有我国民族风味的音乐材料(但需要进行简化和改编);其次选择西方经典作品。

从种类看,首先选择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创作歌曲与乐曲;其次选择内容与形式都符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流行音乐。二、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一)组织要素

包括音乐形式要素和音乐制作要素。节奏、旋律、音色、速度、织体、力度、结构、风格这些是学前儿童经验音乐课程组织的共同要素。(二)组织标准

三标准:连续性、顺序性标准与整合性标准。连续性标准与顺序性标准是指音乐经验组织的纵向关系;整合性标准是指音乐经验组织的横向关系。(三)组织形式

三种形式:以音乐板块内容为组织要素;以音乐经验为组织要素;以幼儿社会生活经验为主食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评价

一、评什么——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对象

包括三部分:幼儿园课程方案(方案及方案的各要素、各部分是否科学;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教师的教育态度和

行为;师生互动的质量;学习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实施效果(通过对幼儿的音乐发展评价来确定)。

二、谁来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幼儿。

三、为什么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

为了研究音乐课程,旨在提高音乐课程的质量,从而保证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为儿童人格的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一分力量。四、怎么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方法

针对幼儿的全面发展的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适用三种评价方法:一是等级量表评价;二是表现性评价;三是档案夹评价。但是对学前儿童音乐经验的评定,我们可以使用表现性评价与档案夹评价这两种形式。

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二)

——幼儿园音乐教学原理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的内涵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学习中的经验铺垫原则3.熟悉幼儿园歌曲教学的一般过程与方式4.熟悉幼儿园歌曲器乐曲教学的准备与一般步骤5.熟悉幼儿园集体舞教学的一般步骤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学习所需的技能

音乐技能是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作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这些音乐“技能”不是指传统的视唱、识谱等技艺,而是指做身体动作、歌唱、打击乐器时对音乐特性表达的合理度。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的类型包括: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显而易见,学前儿童音乐技能与学前儿童音乐制作方式的外延是重叠的,学前儿童音乐制作水平即音乐技能。不过,音乐制作水平的高低标准不是用肌肉动作技艺的高低来评定的,而是以对音乐性(形式性、再现性、表现性)表达的到位程度来评定的。

身体动作技能:包括三类:非移动性的身体动作,移动性的身体动作,与物体一起做身体动作。从单纯的身体动作技能到音乐动作技能有个转化过程,把幼儿的身体动作技能转化为音乐动作技能是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认为。

嗓音表达音乐技能:幼儿的嗓音技能是指幼儿用头腔共鸣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幼儿主动地发出头声,意识到头声歌唱状态。

打击乐器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不同与对打击乐器的敲打动作技能,它更多的是幼儿表达音色、节奏型、速度、曲式等音乐思维的一个工具,进行符合音乐性的演奏。

即兴音乐技能: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学习的最后目标就是让幼儿进行音乐即兴,幼儿即兴能力越强,幼儿的音乐经验越丰富。

无论是身体动作的音乐技能、嗓音表达的音乐技能还是打击乐器的音乐技能,一般都有以下几种出场方式:游戏方式;探究方式;角色表演或剧情表演方式;圆舞、对舞方式。

幼儿园音乐铺垫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的经验铺垫策略

杜威的原始经验与审美经验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观。杜威的审美经验是指生活经验的精致化。

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

其主要任务是吧幼儿的原始生活经验提炼为精致化的音乐审美经验。杜威强调一切教学的起点都应该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园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找到与音乐审美经验相连的生活经验,即把精致化的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经验层面上。回到幼儿原始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吧音乐经验还原成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把成人的生活经验还原成幼儿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哪层意思上的经验还原,运用的手法都是铺垫。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过程是学习者的新旧知识反复的、双向交互的过程只有针对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兴趣的教学,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有效、深入的。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目的:为音乐审美铺垫(特别需要铺垫的六种经验: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风格、速度);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方式: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铺垫时应注意:铺垫时对音乐经验与幼儿所缺乏的经验的还原,它是进入精致化经验的手段,目的仍然是精致化经验。

第三节幼儿园歌曲教学的一般过程与目标

所有音乐形式经验的出场几乎都是从歌曲开始的,因此歌曲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比例。一、幼儿园歌曲教学的一般过程

幼儿掌握歌曲有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然后才是旋律轮廓和音程。幼儿歌曲学习过程充满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选择合适的歌曲决定着歌曲教学的成败。选择歌曲的一般原则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指向选择不同性质的歌曲。

二、根据音乐经验目标选择歌曲与学习方式

针对具体的班级,一首歌曲只能包含一个难题,即,在幼儿园的歌曲教学中,

教师需要有清晰的音乐经验目标指向,

(一)指向节奏经验目标的歌曲与学习方式

节奏经验分为合拍、随二拍和萨拍进行身体摇摆、合弱起拍、节奏与节拍分离、辨别休止符、辨别先密后疏节奏型、辨别紧凑与舒缓节奏型等经验。

指向拍感的歌曲与学习方式:这类歌曲有如下特点:歌词本身活着直接指向身体动作,活着充满了身体动作的提示,只要把身体动作做到位,歌曲就会唱了。在这类歌曲中,有时也会出现有一定记忆难度的歌词,这时教师需要用图片等直观教育提示歌词。学习这类歌曲是从幼儿跟着教师做动作开始的。

指向节奏型的歌曲与学习方式:这类歌曲有如下特点:它们的歌词通常都比较申请。但选择这类歌曲时,歌词最好不要有难度,也不要有太多段落。这类歌曲需要幼儿通过动作体验到音乐节奏的流动与延续。学习这类歌曲是从幼儿跟着教师做抱拳与伸展手臂的动作开始的。

总之,指向节奏经验目标的歌曲的最主要特征是歌词简单,即歌词简单到教师不需要解释与铺垫,幼儿就能够理解。但即便这样,第一次的歌唱活动也不需要幼儿对歌曲能够完整歌唱,完整地歌唱可以留到第二次歌唱活动中进行。

(二)指向旋律经验目标的歌曲与学习方式

在旋律经验方面我们需要幼儿能够分辨大跨度音高,能够歌唱小跨度音程,能够分辨旋律轮廓线。

指向分辨大跨度音高目标的歌曲与学习方式:这类歌曲的特点是歌词主体一定是描绘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在空间的高低状态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选择这类歌曲旨在通过歌词所描绘的事物的高低对比来引出歌曲旋律上的高低对比,使视觉上的空间高低与听觉上的高低之间建立类比。学习这类歌曲需要从幼儿探究歌词所描绘的事物的空间状态开始。身体动作探究的内容就是歌词的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辅导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一、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行动指向目的,而不知是单纯的身体运动;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nklf77rb17u3cm9b9nu86wqu5roq7003a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