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特点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不仅具有化学测序法的优点,而且更适用于大规模的测序。但它要求有一个纯净的单链DNA模板和一个合成反应所需的特异性的引物。因此,早期的工作仅局限于单链噬菌体为模板,若干个不同的特定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为引物,在模板链的不同部位引导合成,从而确定出噬菌体DNA的核酸序列。然而,对于大量存在着的天然双链DNA分子,因没有良好的制备产量和质量高的分离链的技术,而限制了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的应用程度。
经典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测序技术的改进
标记物方面的改进: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
体的危害,许多实验室开始利用非放射性物质来取代放射性同位素。如生物素、地高辛、银染法、荧光标记物等化学发光物。在双脱氧法测序时,它们作为标记物,示踪测序反应的产物,最后通过酶显色反应或者荧光信号显示出测序的结果。这些方法比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检测容易、安全、快速、费用也低。
经典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测序技术的改进
电泳方法的改进:电泳方法的改进主要采用毛细
管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是被分离物质在毛细管中的电泳。1992年,Matnies等首先提出陈列毛细管电泳法,采用激光聚焦荧光扫描检测装置。25只毛细管并列电泳,每只毛细管在1.5小时内可读出350bp。DNA序列分析效率可达6000bp/h 。
DNA测序仪测序原理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基本原理示意
Sanger DNA测序仪的发展历程
??1977: Sanger DNA法测序概念被提出
??1986:Hood and Smith 荧光标记ddNTP被用于电泳??1987:第一台自动测序仪产生
??1990:毛细管电泳被应用在DNA测序上??2003: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G A T CCCCAACTTAATCGCCTTGCAGCACATCCCCC
DNA测序仪原理及应用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