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及体会
邱丽娟
【摘 要】摘 要 该文主要介绍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8(040)00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鸭传染性浆膜炎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防治 体会
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抓好禽类传染性疫病的防控显得更加重要。2017年5月14日,笔者接到吉阳镇胜利村村民吴某的出诊电话,诉说其养鸭场鸭子发病,并有部分死亡。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该场开展诊治,经现场了解,该场建场于2013年2月,已有4年多时间,养殖场建在离村庄1 200 m,距公路200 m,所养肉鸭实行圈养,鸭舍与水池相连,周边有村民放养鸭群经过。吴某共饲养大鸭1 200羽(20周龄),小鸭为850羽(6周龄)。于2017年5月10日小鸭开始发病,至5月14日已死亡小鸭180羽。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雏鸭多数表现为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离群呆立、不愿下水、缩颈、闭眼、打瞌睡、腿软、行走不稳、嘴抵地面、咳嗽、打喷嚏、眼鼻流出多量浆液性或黏性分泌物,并在眼周围留下一个湿润的污秽圈,患鸭排绿色、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并带有明显臭味。部分患鸭腿软,出现运动失调,行走不稳,不愿走动
或伏卧,痉挛性点头或左右摇摆,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有的患鸭还表现头颈歪斜,转圈或后退、抽搐等特征性症状。
2 病理变化
剖检9羽病死鸭,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心包液增多,以心包膜、肝脏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上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腔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壁浑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略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有的出现关节炎,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病程稍长者可见脑部水肿、充血,脑膜点状出血。
3 实验室检查
1)无菌取患鸭的病变组织(心包液或脑组织)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置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培养24 h,观察可见表面光滑、稍突起、直径为1~3 mm的凸起、透明圆形露珠样小菌落。
2)取典型菌落用标准阳性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结果呈阳性。
4 诊 断
通过综合分析这起患鸭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在实验室对病原的分离、培养,菌落形态和细菌染色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后,确诊该病例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鸭传染性浆膜炎。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该病多由周围环境影响和鸭群间相互感染造成,生产实践中要尽量减少对饲料、饮水、空气等造成污染,做好育雏室的保温,注意鸭
舍的通风、防寒,保持空气流通,勤打扫鸭舍内卫生,防止潮湿。育雏阶段要特别注意减少应激因素,保持干燥通风,防止密度过大。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用具、饮水器、料槽等要定期清洗消毒。育雏舍密度不要过大、舍内能够换气、地面干燥,卫生条件好,饲料中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等,以增强鸭只的抵抗力。
5.2 免疫预防 鸭传染性浆膜炎可以用疫苗进行免疫,6日龄时肌肉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菌苗(每羽鸭0.3~0.5 mL),15 d后再加强免疫1次。
5.3 药物预防 1~7日龄雏鸭用抗生素配合多矿盐饮水,以预防发生该病。当鸭群有发病苗头时,可在饮水中加入浆膜速治(50 g/瓶)(主要成分为10%氟苯尼考粉)+维生素C粉,给鸭群饮用,每天2次,连用3~5 d,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5.4 治疗 对发病鸭群使用浆膜速治混饲(饮),每150 kg饲料加入50 g或每300 kg水添加50 g,连用4 d。也可用土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每100 kg饲料中加入30%土霉素300 g或10%磺胺二甲嘧啶500 g,连用3~5 d。若发病鸭食欲降低,摄入的药量不足,可以采用拌料和饮水同时进行,也可用林可霉素或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连用3~5 d,能有效控制病情。
6 体 会
6.1 强化日常管理是前提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鹅等多种禽类发病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为养鸭业中雏鸭发病的重要疫病之一。保持养殖场地清洁卫生,经常性进行带鸭消毒,每天定时清除粪便,定期对鸭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保持适宜的育雏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对于受污染的水体要及时更换,保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