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名校第- -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当下。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比如,鲁班、李冰父子、张街、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城,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教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建立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物勒工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运用最早的质量监管方式。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在我国古代,官府要求器物制造者将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甚至制造日期、数量、器物编号等信息铭刻在器物之上,以便官府对官员和工匠的绩效进行考核。“物勒工名”作为我国古代相对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古代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和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管。
1
当今社会,针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严控质量的工匠制度体系,不断改进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对产品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规范,形成一种督促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物勒工名”的做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编自王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工匠文化历史悠久,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工匠是我国古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职业阶层,深受人们重视,因而被称为“百工”。 C.精益求精是对工匠最高要求,甚至被推演至其他领域,成为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
D.“物勒工名”指在器物上铭刻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等信息,以便于考核绩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再从古代说到当下,自然引出观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C.文章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将道理阐述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十分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能工巧匠”被后人传颂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
B.当今社会仍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以及敷行了事、急功近利、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
C.由《考工记解》中相关记载可知,我国古代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D.如今,要杜绝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必要采用“物勒工名”的做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材料二
2
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方面,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乡村文化站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34340个、从业人员达101970人,整体上延续了从2011年开始的稳步增长态势,符合了全国乡镇文化站的评估标准要求,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有效运行。2016 年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0.84亿册,农民人均困书拥有量发生较大变化,从2006年书屋实施前后的0.13册增长到1.25册,增长近10倍。2017 年到文化站活动的人次达20177万,近年来群众主动参与、学习各种文化实践形式的热情越来越高,人数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如文化服务流动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文化长廊等,系列文化工程使得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覆盖区域更加广阔。但也应看到,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依然不平衡,发展体系尚需完善;文化形式方面缺少创新,远远不能满足群众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李钢《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三
新形势下应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努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以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应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基本格局的保护,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应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统筹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让乡村居民能够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摘编自范建华《有的放矢: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乡村文化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以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为表现形式,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影响。
C.乡村文化有着独特作用,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现代仍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