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看,内容结构符合我的要求。仅有几点小疑问:1、摘要未能概括中心。需要改一下。2、无英文摘要。请添加。3流行概况无国外资料,可否补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的研究进展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因此,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发病机制、贫血特点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临床上表现为气短、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咳痰、胸闷以及喘息等症状,该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疾病的死亡率中居于第四位,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人们越来越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其它慢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当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其它疾病有骨骼肌萎缩、心血管疾病、肺癌、骨质疏松以及抑郁等。其中贫血是大多数慢性疾病公认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1],虽然传统观念认为红细胞增多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当前有研究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贫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本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特点以及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的流行病学概况 从当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来看,在不同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贫血的几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究其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与研究的病例数不同有关。王淑妮等[2]在一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0例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出现贫血的几率为21%,而出现红细胞增多症的几率为9%,并且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患者,出现贫血的几率越高,且相比较女性而言,男性出现贫血的几率较高。柏媛等[3]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相关性贫血的几率约为24%,相比较其它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哮喘、心衰以及肿瘤等)所导致的贫血而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贫血与心衰导致的贫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24%左右,而哮喘导致的贫血发生率为10%,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贫血发生率为75%,肿瘤导致的贫血发生率为45%,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贫血的几率在急性加重期较高,其原因可能与系统性炎症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贫血往往与炎症性疾病、心衰、癌症以及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当前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贫血在临床上可以划分为慢性病性贫血这一范畴,进一步了解后者的发病机制发现,这些疾病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增多与贫血有关,所以慢性病性贫血又被称之为炎症性贫血。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贫血大部分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几率也较高。当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缺乏有效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并存病、吸烟、某些药物影响以及系统性炎症等诸多因素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身性的一种炎症性疾病,虽然当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与系统性炎症有关。免疫驱动的炎症反应是慢性病性贫血的本质,贫血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并对正常生成红细胞造成干扰作用。其炎症的基本机制为机体内铁离子缺乏稳定的内环境、缩短红细胞寿命以及骨髓红
系造血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异常反应,其中在炎症性贫血的发病中,炎性因子使铁元素出现代谢异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众所周知,血红蛋白的合成离不开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炎性细胞因子异常增高容易增加肝脏生产的铁调节素,其中铁调节激素是对体内铁稳态进行调节和控制小肠吸收铁的一个关键物质,并且在铁代谢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为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的释放和肠道吸收铁产生抑制作用,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聚集大量的铁,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浓度,增加储存铁,减少可利用铁。同时,促炎性细胞因子、缺氧以及转铁蛋白浓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着肝脏铁调素的生成,尤其是铁调素释放和肝细胞合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痰液和外周血在急性期的蛋白浓度增高明显,比如C反应蛋白、IL-1、肿瘤坏死因子-α、IL-6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当前临床上认为大多数炎性介质是诱发炎症性贫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8,并且有研究证实会对红细胞的生成造成破坏,其中包括对红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进行抑制、红细胞生成素抵抗以及使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5]。总的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炎症性的系统性疾病,机体内的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异常,出现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增加铁调素,减少红细胞生成,从而出现贫血。此外,炎性细胞因子能够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产生诱导作用,使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破坏过多的红细胞,从而诱发贫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贫血的特点 3.1劳力性气促
劳力性气促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个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从肺部向机体各个组织的细胞运输氧气,一旦合并贫血,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携氧能力,机体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进一步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活动受限和呼吸困难症状。岑英文等[6]在一组2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运用心肺运动试验证明贫血会影响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研究结果表明,血红蛋白降低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血红蛋白水平与活动能力下降呈现出正比关系,即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活动能力也会进一步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组织长期缺氧导致气促和代偿性心动过速有关。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贫血不仅会使呼吸困难加重,还会降低全身骨密度值,使出现骨质疏松的几率增加。朱敏峰等[7]在研究中发现,与一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相比,在六分钟步行实验中,轻度贫血患者与一般患者的步数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不会对六分钟步行实验造成影响,说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贫血不是导致呼吸困难的主要因素。 3.2并发症多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死亡率越来越高,并且有研究表明,贫血会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8]。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较高,霍建民等[9]在研究中发现,相比较一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竭、心力衰竭以及肺栓塞的几率较高,并且血红蛋白浓度与死亡率呈现出反比关系,即血红蛋白浓度越低,死亡率越高,说明血红蛋白水平是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的治疗 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来看,当前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是否需要进行治疗以及采取怎样的治疗措施尚无确切定论,并且也没有可以参考的相关指南,干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还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从生理和病理方面来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会使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使血红蛋白水平上升,能够增加肺部气体交换的效率,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活动能力[10]。同时,从临床方面来看,贫血不仅会使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进一步加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患者的活动耐力下降,同时,相比较非贫血患者而言,贫血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并且预后效果较差,
所以,临床上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给予适当的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Vestbo[11]的一项研究中表明,10例需要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全血输注,其血红蛋白水平从治疗前的87g/L逐渐上升到120g/L,最后所有患者均脱离呼吸机,能够自主进行呼吸,说明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呼吸肌功能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在Shorr[12]中的研究也表明,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输血治疗后,每分呼吸做功和通气量下降明显,说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的治疗中,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贫血的几率较高,并且疾病的发展、发生过程中均由炎症机制参与,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对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是降低出现贫血几率和治疗贫血的一个重要依据[13]。在炎症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Hepcidin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子,并且也是AI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在AI的小鼠模型中,运用抗hepcidin抗体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与AI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抗hepcidin治疗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14]。Nowinski等[15]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的铁与AI的铁代谢异常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可以增加储存铁,减少合成血红蛋白的铁,所以按照常规的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患者进行铁剂补充治疗,无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其它治疗方法,比如综合治疗、使用红细胞生成素等还没有运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的治疗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其疗效。 5.总结
综上所述,贫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并且有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高达7.5%~34%左右,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当前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其他因素如药物、共存疾病以及系统性炎症等综合因素所致,其中炎症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压积浓度和血红蛋白水平低会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比如缩短生存时间、活动受限以及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等,并且贫血是预测预后的一个独立因子,但是是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当前还缺乏统一定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Chavoshan B,Fournier M,Lewis MI,et,al.Testosteron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effects on musc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soforms in COPD men[J].Respiratory medicine,2013,106(2):269-275. [2]王淑妮,李文君,田佳,万毅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2014,9(5):895-898.
[3]柏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潜在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25-49.
[4]De Miguel Diez Jde M,Martin MJ,Bailon MM,et,al.Impact of anemia on COPD[J].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 2014,45(22):47-50.
[5]John M,Lange A,Hoernig S,et,al.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mparison to other chronic dise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111(3):365-370.
[6]岑英文,丁谊. 贫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发生机制的临床研究[J]. 甘肃医药,2012,12(9):881-882.
[7]朱敏锋. 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4:29-56.
[8]Roy CN.Anemia of inflammation[J].Hematology/the Education Program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Education 2014,22(4):276-280.
[9]张翼凤,霍建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J]. 河北医学,2012,11(5):1593-1595.
[10]Soler-Cataluna JJ,Martinez-Garcia MA,Catalan Serra P,et al.Impact of exacerbations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vista clinica espanola 2013,211 Suppl2:3-12.
[11]Vestbo J,Hurd SS,Rodriguez R,et al.An overview of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revised 2011)[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3,92(14):937-938.
[12]Shorr AF.Doyle J,Stern L,et al.Anemi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epidemiology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J].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8,24(4):1123-1130. [13]Rutten EP,Franssen FM,Spruit MA,et al.A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sse[J].Copd,2013,10(3):286-292.
[14]Martinez-Rivera C,Portillo K,Munoz-Ferrer A,et al.Anemia is a mortality predicto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for COPD exacerbation[J].Copd,2012,9(3):243-250.
[15]Nowinski A,Kaminski D,Korzybski D,et al.The impact of comorbidities on the length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Pneumonlogia i alergologia polska,2011,79(6):38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