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本标准制定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定位
1 / 181
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程目标。具体工作有:
(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2)确定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明确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2.课程设计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具体工作有:
(1)描述课程整体设计依据、指导思想;
(2)描述课程设计具体思路,包括设计方法、原则及开发过程。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前、后续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统筹考虑课程内容(学习领域),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并能体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具体工作有:
(1)通过对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工作过程的分析,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细化,形成分
2 / 182
析报告。
(2)形成课程(学习领域)描述:名称、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开设学年、基准学时、学生需要能力、教师所需专业能力。
2.教学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安排除了考虑课内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具体工作有:
(1)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开发。
(2)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描述:名称、建议学时、能力描述、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所、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基础、教师需要能力以及实施要求。
(3)形成和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参考书及选用原则、授课计划与学时分配等。
(三)课程资源开发 1.教材建设
进行教材建设规划,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工学结合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大量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规范教材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具体工作有:
(1)确定教材编写人员(包括企业人员),提出教材编写规划与进度。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研究编排教材内容,体现课程特色。 (3)选用高职规划教材,应认真调查研究,提出选用依据。 2.其它资源建设
其它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课程资源建设。具体工作有:
(1)编写其他文本资源,如:教师教学指导书、学生学习指导书、学
3 / 183
习情境与任务引导文、试题库、电子教案等;
(2)制作课程教学所需图片素材,如:实物照片、实训环境、资源图片、成果展示等;
(3)制作音频和视频素材,如:项目详细操作过程、关键步骤的操作过程、关键工艺、技术讲座等;
(4)制作动画素材,如:关键步骤的演示动画等; (5)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所有教学任务的教学课件;
(6)制作教学录像,如:所有教学任务的教学录像、关键教学过程分步教学录像等;
(7)制作演示录像,如:所有教学任务的演示录像,关键操作步骤等; (8)编写案例库,包括每个学习子领域的易、中、难不同层次的案例库;
(9)建立技术支持库,包括学生的设计报告、行业标准、技术手册、行业最新技术文章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的实施是核心和关键,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采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强调培养目标、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三者的高度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仿真摸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具体工作有:
4 / 184
(1)对课程的内容、类型、特点作出分析;
(2)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固化成为指导性教学文件,体现在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中。
2.教学手段
为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应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合理、适时、有效地设计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工作有:
(1)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研讨; (2)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出建立虚拟企业、虚拟社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的规划及建设要求,作为技改项目积极提交学校予以建设,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优化课程的教学手段。
3.网络资源建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教学资源丰富、功能比较齐全、运行良好、有效共享的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具体工作有:
(1)建设和优化课程网站;
(2)按照要求完成课程资源的整理以及上传工作;
(3)建立网上交流机制,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网上交流与沟通。
(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三个结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坚持应知加应会的考核方式;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评价,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
1.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5 /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