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物创编 2021.02.07
血液透析的历史
时间:2021.02.07
命题人:欧阳物 1854年,苏格兰化学家Thomas Graham(1805-1869)提出了透析的概念,他第一次提出晶体物质通过半透膜弥散并开创了渗透学说。被称为现代透析之父。
1913年,美国的John Abel等设计了第一台人工肾,用于动物,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抗凝治疗使用了水蛭素,一种从水蛭中提取的抗凝物。当时肝素尚未发明。1918年,hwell等发现肝素,但因制剂不纯,使用受限。而水蛭素的不良反应也很大,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成了肝素的提纯。
1924年德国的Georg Haas第一个将透析技术用于人类,与Abel一样,也使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同时使用水蛭素抗凝。
1928年肝素发现,Haas第一个将肝素用于透析患者。但是由于经费的原因,他的研究未再进行下去。
1945年,荷兰的Willem Johan Kolff在极为困难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设计出转鼓式人工肾,被称为人工肾的
欧阳物创编 2021.02.07
欧阳物创编 2021.02.07
先驱。同时期的瑞典的Nils Alwall,发明了采用正压原理超滤水分的装置,Alwall发表的临床结果提示,他的正压超滤装置对于心衰、HTN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此以后透析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通路方面,在透析治疗开始的早期,每次透析均穿刺动静脉,透析结束时再做血管结扎。当时透析仅限于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中毒患者。1960年美国的Quinton和Scribo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技术,首次建立了动静脉的连续血液循环,是血管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由于其易形成血栓(尽管可以接受取拴术),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后很快就失去功能。而对于所有非生物材料而言,外瘘管总是易于感染,最终必须去除。
1961年英国的Shaldon等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同一侧股静脉插入导管,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为通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通路开创了先河。此种导管后来统称为Shaldon导管。
1966年,Brescia及Cimino报道了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取得成功,使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新纪元。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一直延用至今,是血液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但是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老年人和肥胖患者很难找到理想
欧阳物创编 2021.02.07
欧阳物创编 2021.02.07
的静脉回路血管以建立成功的内瘘,二是自体内瘘需要较长的时间“成熟期”才能应用。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制作成功有效的血管通路,促进了对移植血管内瘘的研究。
1970年,Girardet首先进行了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移植血管内瘘的发展为那些需要长期透析又不能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患者提供了帮助。1978年,Gambell报道了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几乎代替自体血管内瘘而成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但TFE搭桥与静脉温和部位很容易发生血栓,这成了限制移植物血管使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平均使用期限只有2-3年。
而在80年代后期,半永久性皮下隧道带涤纶套的留置导管被于血透通路。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血流量不足,反复感染和中心静脉狭窄等。
88年,Schwab首先报道了带Cuff的中心导管明显延长了导管的使用寿命,使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更加广泛。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个多学科的问题,及时制作和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病人住院率,透析有症状的发生率和相应得费用。而对于肾内科医生,要维持病人长期血管通路通畅的挑战要远胜于制作血管通路。
欧阳物创编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