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肠炎细菌分离及药物筛选-畜牧渔业论文
黄鳝肠炎细菌分离及药物筛选 王英光1,周海龙1,王长兴2
(1.滦南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滦南 063500;2.唐山市丰润区农牧局,河北 唐山 064000)
摘要:对黄膳肠炎病进行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结果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的不动杆菌。药物敏感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 关键词:黄鳝;肠炎;不动杆菌。
黄鳝又名鳝鱼,在我国分布较广,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黄鳝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鳝容易发病,肠炎病是其常见病之一。为了查明该病的致病菌,我们进行了肠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鳝鱼来源及暂养
于农贸市场购买的鲜活黄鳝,经4%的盐水消毒后,放入水族箱中饲养。水族箱中放入一些水草、沙子和瓦片,为黄鳝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水温控制在22 ℃左右。经过几天暂养,发现有几条黄鳝体表充血,肛门红肿,有的鳃部出血,具有典型的肠炎病症状。 1.2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病鳝肝脏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置28 ℃恒温箱中,培养18~24 h,挑取优势单菌落,接至普通斜面培养基上,低温保存,供人工感染、细菌学
鉴定及药敏试验用。 1.3人工感染试验
将上述平板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平板计数,测得菌株的分子浓度为4.1×1011/mL。用无菌注射器对黄鳝进行腹腔注射,每尾注射菌悬液0.05 mL。 1.4药物敏感试验
用普通培养基平板,涂布法接种细胞,进行琼脂扩散法试验,每个培养皿帖药敏纸片6张,药敏纸片由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结果
2.1细菌致病性
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菌株对黄鳝有较强的致病力。受感染的鳝鱼在一天内全部死亡,并且具有肠炎病的典型症状。由此证实该菌株为肠炎病的病原菌。 2.2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1形态及培养特性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多为2个连成短链或单个分散排列。30 ℃恒温培养24 h,营养琼脂平板表面菌落呈圆形,白色,略隆起。 2.2.2生理生化特征见表1。
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参照文献资料[1-5],菌株为不动杆菌。
2.2.3防治药物筛选结果用13种药敏纸片对不动杆菌进行抑菌试验,见表2。
从表2中可看出,头孢三嗪、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0 mm,为高效药物。 3讨论
我们从具有典型肠炎病症状的黄鳝体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致病菌为不动杆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虽毒力较强,但可长期潜伏在鱼体内,并不引起疾病。当环境条件突变时,鱼体抵抗力下降,则可迅速发病。曾有报道,其它致病菌与不动杆菌有协同作用,但目前未见关于黄鳝肠炎病致病菌的报道。 通过13种药物敏感试验发现,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对该病菌有高度敏感性,是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物;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新生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不敏感。为避免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可采用这些药物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方法。笔者在水族箱中养殖黄鳝时,曾用过青霉素肌肉注射,病鳝对青霉素有耐药性。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和卡那霉素为常见药物,价格也较便宜,可供水产养殖单位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12-115
[2]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58-62
[3]布瑞德(Breed).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18-220
[4] 章剑,赵淑梅.黄鳝疾病的控制技术[J].淡水渔业,1998,28(2):37-38 [5] 李槿年,沈守琼,余为一,等.正常鱼体致病菌种类的调查研究[J].淡水渔业,1999,29(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