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
第七讲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3-1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1)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3) 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
(1) 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了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速度
(1)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慢,速度越小。
(3) 公式: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速度v=s/t。 (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交通运输中是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1m/s=3.6km/h。 5、速度公式的应用 (1) 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
1变形公式:v=t推导公式s=vt,??=v。 ○
2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
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2) 注意事项
1公示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 ○
2公式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
3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3-2 力的存在
s
s
直线运动 1、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 (2) 单位: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 (3) 对力的理解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必定要反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发生力的相互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有力存在,必○
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
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弹簧测力计
(1)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
2测力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
3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板。 ○
4拉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
4、弹力
(1) 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体这种性质叫弹性。 (2)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3)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
越大,弹性形变消失,弹力也就随之消失。
(4)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物体是否直接接触,若不接触一定没有弹力。 ○
2接触是否相互挤压或拉伸,只有接触且相互挤压或拉伸才能产生弹力。 ○
3我们可以假设将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若能维持现状则接触物○
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
5、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他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示意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
受到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3) 在力的示意图中,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得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末端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