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综述
摘要: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关于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的研究鲜有论及,对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更是无人涉猎。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冀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0702 一、引言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论著中充溢着实践育人的思想。比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主张“学而时习之”;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强调“知之不若行之”;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九》中首次提出了“知行常相须”的命题;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实践置于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中“知行相资以为用”则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
在我国“实践”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史?理宗纪》:“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 此外,明人徐渭《季先生祠堂碑》:
“(先生)著书数百万言,大都精考索,务实践。”及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吾恨不从牧令出身,事事由实践。”上述典籍中出现的“实践”一词大都有实行、履行、实际去做的含义。这在我国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主张的“述而不作,论而不行”的传统思维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能提出实践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出台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途径的实践育人越来越备受推崇。笔者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冀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1]。
从文献检索的情况看,《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版》1991年第2期发表的刘艳红,李柏山,赵志军等人《强化实践育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是国内目前仅见的较早专文讨论处理实践育人若干关系的文章。此后二十余年间,实践育人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紧迫的教育课题[2]。 二、实践育人的内涵研究
从现有的成果看,对于实践育人的内涵目前没看到权威
的注解。大多是学者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自身理解所下的描写性定义。如:(1)吴亚玲认为实践是教育的内在属性,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二选择。(2)李鹏飞研究认为,实践育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3)高文苗在《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实践育人是育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实践形式在育人工作中的有效运用。(4)申纪云认为,实践育人是符合教育原理要求,体现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模式、实践的统一体。上述关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定义因为选择的参照系不同,是存在差异的,但这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借鉴。值得指出的是对实践育人共同体这一关联性概念学界目前无人涉猎。 三、实践育人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须进一步明确实践育人的地位和功用。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破题阶段。如:(1)马振远,郭建,柴艳萍等学者认为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2)费拥军认为,高校切实践行教育实践观,把实践育人摆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迫切需求,是满足学生成才需要,适应社会变化的迫切要求。(3)吴刚,高留才等认为实践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提高育人质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它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