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材质
D.时间
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3.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这主要反映( )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 A.原始社会解体 C.族长权威萎缩
B.私有财产制萌芽 D.财产公有制强化
5.“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 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6.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 )
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 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7.《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 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 )
A.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B.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
9.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 11
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10.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11.“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1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3.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14.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歌体裁。材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有地域交流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15.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三省六部制
16.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 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D.正体俗体之别是诸侯争霸的原因
17.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 / 11
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18.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19.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计述 “是故身率妻子,戳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出处 《汉书·杨恽传》 《后汉书·逸民列传》 [东汉]王充《论衡》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20.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着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着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21.
正月 二月 三月 六月 八月 十月 命女红趣织布
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复为裕 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命女红织缣縳 凉风戒寒,趣练策帛,染采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培筑垣墙……可析麻缉,绩布缕 上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22.“人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 )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