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字》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编制人: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年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
日
月
目录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 0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 0 (二)课程基本理念 ................................................. 0 (三)课程设计思路 ................................................. 1 二、课程目标 .......................................................... 1
(一)专业知识目标 ................................................. 1 (二)职业能力目标 ................................................. 1 (三) 职业素质目标 ................................................ 1 (四)方法能力目标 ................................................. 2 (五)社会能力目标 ................................................. 2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 2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 ............................................... 2 (二)学习单元规划和学习单元设计 ................................... 3 四、课程实施 .......................................................... 5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 5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6
(一)师资条件 ..................................................... 6 (二)教材编写 ..................................................... 5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 ............................................... 6 七、参考文献 .......................................................... 6 八、其他说明 .......................................................... 7
《三笔字》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学时:72学时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是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基础技能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书写及鉴赏、审美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课。“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三笔字”教学具有实用性强、注重基础书写技法练习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对毛笔、钢笔和粉笔楷、行二体书写技巧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在此基础上简要了解楷、行书基础知识及书法欣赏等相关内容,并具备欣赏传统经典作品的能力。
课程作用: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书写技能。学生能用毛笔、粉笔、钢笔等工具正确、流利、规范地书写汉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有一定的速度;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和结构法则,能对小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学习教育活动概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设计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打下必要时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六共同”等。本着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构
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