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赏春秋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自主探究课堂教学设计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陈莹
【课程标准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欣赏大自然之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1.小组合作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能够寻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想象并描绘出画面。
2.理解、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知识目标:
1.准确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知道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整理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课前自主探究】
预习课安排:25分钟预习课任务: 1.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内容。
2.简介作者和作品。
3.品读诗歌,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体会。 早午读安排:
1.听配乐朗诵范读,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订正字音,认识易错字形。
2.多种形式诵读并背诵诗歌。
【自主探究检测】
小组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课堂合作探究】
导课提示: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另一件作品,看看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是怎样的一番景色?2.(四幅四季图片)春花、夏雨、秋叶、冬雪,大自然总是用它特有的景象展示着自己的姿态,拨动着文人雅士的心灵,可谓:一枝一叶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我们跟随着白居易和马致远,一起赏春悟秋吧!
探究一:赏画意品诗情《钱塘湖春行》
1.诗中描写的初春景物,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书上圈画) 2.从诗句中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用笔先写在草稿本上,再和组员交流。)
探究提示:1.示例:从诗歌第2句中我看到了西湖水面初涨,水色天光,重重叠叠的白云舒卷,和湖面荡漾的水波连成一片,我感受到了
西湖早春的美景带给诗人的愉悦之情。
2.知人悟情: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探究小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探究二:赏画意品诗情《天净沙·秋思》
1.这首散曲中又用哪些景物描绘了秋天,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2.诗人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小组同学先交流,然后将探究结果写在草稿本上。)
探究提示:1.圈点勾画意象,通过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知人悟情: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散曲。
探究小结:画中有诗情,情景两相融
【课堂探究总结】
谈谈你赏析了两首诗之后的收获吧!
【课堂即时评价】
小组探究结果呈现的评价。
【课后拓展延伸】
仿写:《天净沙 春颂》
教师示例:《天净沙·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古寺,高林, 曲径,禅房,磬音, 幽山,静潭,悦心, 万籁都寂, 尘世人已忘今。 附:板书设计
诗情画意赏春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画中有诗情,情景两相融
【课后教师感悟】
本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校进行的“五人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导入简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充分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知识储备特点,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只是为学生搭建了赏析诗歌的平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而热烈的参与,无论是预习、早读,还是课堂赏析均是热情高涨,边赏边诵,边诵边悟,课堂诗情画意,参与度非常强,实现了教学目标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真正成为了生生间、师生间、读者与作者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诗歌单一而被动地学习状态,促进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发展。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设计的多么精妙、流畅,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知识与能力,基础
知识的掌握、归纳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赏析文本的能力、体会情感的能力,还有自主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得到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外拓展环节,学生改编词作的热情极为高涨也许词作还很稚气,但古典文学对其的熏陶已悄然进行,已在点滴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