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表示
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②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用6.02 ×1023 molˉ1这个近似值。
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有如下关系:n=N·NA
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
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 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下:M=m · n 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用Vm表示,Vm=V÷n。常用单位L·molˉ1
①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ˉ1。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 PV=nRT(R为常数)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下列结论: ①同温同压下,V1:V2=n1:n2 ②同温同压下,P1:P2=Ml:M2 ③同温同体积时,nl:n2=Pl:P2 … … …
21 / 78
7.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
CB=nB(mol)/V(L) (nB是溶质B的物质的量,V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四.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AZX)中有质子(带正电):Z个,中子(不显电性):(A—Z)个,电子(带负电):Z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①A=N+Z(A:质量数,N:中子数,Z: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Z ≈ MN≈1836 M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1)原子核
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27kg,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
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27kg,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
22 / 78
1000???% M
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6726×10-27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数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P→Q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人们按电荷数由小到大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具体内容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周期性变化。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周期性变化。
23 / 78
【注意】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七竖十八
第一周期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8种元素 第三周期 8种元素 周期 第四周期 18种元素 (横向) 长周期 第五周期 18种元素 第六周期 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26种元素
主族(A):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族 副族(B):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纵向) 第VIII 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族与ⅠB族中间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注意】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VIII、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
(2)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 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
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
24 / 78
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3)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三角关系
(4)判断微粒大小的方法
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Na+>Mg2+>Al3+。
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如:O<S<Se,F-<Cl-<Br-。
③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K+>Ca 2+。 ④核电荷数相同,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Fe2+>Fe3+。
⑤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一般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3+与S2-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l3+电子数相同,与S2-同一主族元素的O2-比较,Al3+<O2-、O2-<S2-、故Al3+<S2-。
⑥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一般是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如:rS2->rCl
-
>rK+>rCa2+
(5)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 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 原子:Ne;
25 /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