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课稿
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
二、实验器材
大试管(带单孔橡皮塞),烧瓶(带三孔橡皮塞),T型管(2个),橡皮管,导管,弹簧夹(3个),烧杯,铁架台(带铁夹和铁圈),酒精灯,胶头滴管,浓氨水,酚酞。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自制实验用品来源于生活,实验装置简约化:本节课的所有实验用品都来自于生活中。活动②中用紫甘蓝汁液代替酸碱指示剂,活动③探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中我用生活中的针筒、矿泉水瓶盖代替试管、胶头滴管,让化学实验微型化、生活化,同时营造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让实验更加绿色化。
现代化仪器手持技术传感器:捕捉反应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现行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P-97页)实验4-27氨的喷泉实验。装置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准备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讲台下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节奏,但氨气需要提前收集并干燥,操作环节比较多,实验失败的几率较高,且一套实验装置只能演示一次,由不同的老师对平行班多班级教学时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药品浪费率高,教室环境污染严重。为此我们将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装置图:
利用两个T型管和三个弹簧夹K1, K2,K3等将氨气的制备装置和性质验证装置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全封闭的体系,操作简便易行,耗时短,而且污染小。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建立防倒吸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并掌握氨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
具体实验操作设计
1、关闭K2,打开K1,K3,加热试管,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烧杯溶液变红,说明氨气收满。
2、打开K2,关闭K1,K3,利用氨气将K2处空气排尽。 3、撤去酒精灯,关闭K1,K3,挤压胶头滴管,形成喷泉。
4、重复操作:打开K3,K2,关闭K2 ,加热试管,利用排水法,使液体回流,重复实验。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该改进装置的实验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授课方便,也为学生分组实验提供了便利,经过多次实践验证得出良好的实验效果,希望能对其他一线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中提供借鉴意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由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氨的相关性质)
问题一:氨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梳理总结知识点,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问题二:一水合氨受热后有什么变化? 可以总结归纳出氨气的热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设计意图】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构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问题三:滴加了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了?
了解氨气溶于水后生成了碱性物质,了解氨水具有弱碱性
【设计意图】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氨气的重要性质。 3、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看到烧杯内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溶液倒吸至圆底烧瓶中,迅速形成喷泉。得出氨气的重要性质,
①情境引入:一则关于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后中毒的社会新闻。
②性质探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消毒液的化学性质(碱性、漂白性、氧化性)
③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后的产生的氯气,解决情境问题。
八、实验效果评价
利用经过改进后的装置不仅能够直观反映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还能加强学生防倒吸的实验安全意识,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教学时可以重复循环使用该装置,氨气制备和性质检验互成体系,避免了重复安装之繁琐,现象明显,方便快捷,节约药品,绿色环保,同时易激发起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
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简言之:
操作简单效果显 重复使用耗时短 烧瓶无需再干燥 自成体系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