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说可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 但它却是以资源配置效率的牺牲和产品效用的损失为其代价的,而具有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产品效用, 这表现为: (1)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产品具有均质性。 这种均质产品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具有多样化的需求, 造成社会产品总效用的损失。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差别壁垒越高, 产品越具有多样化的异质性,所实现的社会总效用就越多。(2)无进入壁垒的完全竞争市场另一个前提是市场结构以原子型的小企业为主体,而原子型企业是与规模经济相冲突的。特别是对于规模经济显著的部门来说,相互竞争性的小企业充斥市场,其结果往往只会降低生产的效率。因此进入壁垒的存在,可以阻止低效率小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使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收益。(3)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 其实质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在其它条件(如资源转移的空间跨度、时间长度和埋没费用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源配置成本与资源转移频率呈正相关关系。进入壁垒的提高,潜在进入企业进入市场难度随之增大,只有实力强大、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超越障碍进入市场,而一旦进入后就在经营活动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大大降低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
所谓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退出有两种,即破产时的退出(被动或强制)和向其它产业转移(主动或自觉)时的退出。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1)由埋没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企业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 由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变得特殊化,形成专用性资产。 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专用性很强的固定资产转卖给他人或其它企业。 当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设备, 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全部收回或完全不能收回。这部分不能收回的费用叫做埋没费用或沉没成本, 它是企业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企业退出时的障碍。 埋没费用越大,退出越难,损失也越大。(2)解雇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给解雇工人支付退职金和解雇工资。有时为了让工人改行, 还需要支付培训费用和行政费用。这些费用是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也构成了退出壁垒。(3)固定成本形成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如果企业准备退出,撕毁原本订立的购买原材料及推销产品的长期合同会被罚款, 企业必须支付违约成本;企业的退出会影响职工的情绪, 生产能力下降,财务状况容易恶化;退出表明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增加了企业转移出去后的融资困难,使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提高了融资成本,等等。(4)结合生产形成的退出壁垒。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 从汽油到轻油、煤油、 重油等多种油品都使用石油作原料进行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的市场需求显著下降, 但降低重油的产量却有限度。这样,在结合生产的产业, 即使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5)政策、法规形成的退出壁垒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 往往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企业从产业内退出。例如在电力、邮电、 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 各国政府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企业的退出。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订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 ●垄断价格的类型
首先,是垄断高价,既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所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
其次,是垄断低价,即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
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欠发达国家购买商品时,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压低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以下;二是垄断组织为了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处理过剩、滞销商品,实行低价倾销政策。一旦上述目标实现,再从提高商品售价中挽回过去的损失。
垄断价格,不论是垄断高价,还是垄断低价都不会使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背离 即垄断价格不能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分配。
●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
垄断价格的制订与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随意的,而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 ⑴商品需求的制约。如果商品价格订得太高,消费者因收入水平有限,就会寻求低价的替代商品,从而迫使高价商品的价格下降;
⑵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给过多超过需求同样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这正是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必须限制产量的原因。同时,为了不使高价成为诱致新资本进入垄断组织已进入的产业展开竞争,垄断价格也要订在能够成功阻止其它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这在西方被称之为\进入阻止价格\。
⑶产品成本的制约。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导致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的相应减少,引起设备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最终使利润减少。
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时必须在价格和产量之间进行权衡,使之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任何企业都不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制定垄断价格的方法
(1)\领先价格制\,即由产业部门中最大的垄断企业,先规定出扣除纳税后要求达到的高额利润率,再根据这个利润率计算生产费用和利润,然后规定商品的价格。其他企业跟随最大垄断企业来制订商品价格。
(2)\目标价格制\,是指垄断企业根据预定投资利润率指标对其产品进行订价。这种按定价目标制订的垄断价格,叫做目标价格。目标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按预定投资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不同垄断企业或同一垄断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调整订价目标。
(3)\完全成本订价制\,即垄断企业按照产品特点,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订销售额指标 ,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与管理支出,制订商品的销售价格。
(4)\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制\,即按产品初生、全盛、衰老三个不同阶段的市场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如在产品初生期,利用新产品上市需求弹性小的特点,采取高价政策,然后再降价,以占领与稳固市场;在新产品上市阶段,有的则采取低价政策,先占领市场,待市场稳固后再陆续提高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完全形成。(背景资料: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垄断是帝国主义经济的根源和最深厚的基础。“帝国主义”一词原来用以描述专制统治者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或政治制度。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以英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这种现实的反映,世纪之交,在新旧大陆出版的政治、经济著作愈来愈多地用“帝国主义”来概括那个时代的特征。典型的如英国经济学家约·阿·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都使用了“帝国主义”的说法,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但他们大都根据通常理解的帝国主义概
念,解释为一种对外扩张和侵略的政策。列宁在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沿用了“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他写道:“帝国主义,作为美洲和欧洲然后是亚洲的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截至1898-1914年这一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选集》第2卷,第884页。)。列宁指出,不应一般地谈论帝国主义而忘记或忽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区别,帝国主义不是“政策”而是经济关系,不同时代的帝国主义有不同的经济内容,现代的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就是垄断资本主义。从经济实质为帝国主义下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第808页)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除了反映垄断这一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和最深厚的基础外,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主要是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 位的垄断组织。在美国,1870年以后,首先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合并运动。通过合并限制竞争,是当时垄断企业出现的主要动机。1905年以后,资本与生产集中则主要在特定生产部门展开,主要生产部门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05年,全美前位200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已占全国企业资总额的1/5~1/6,可是到了1929年,这一指标已经刷新为1/2到2/3。资本集中、生产集中是资本主义大企业和大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的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背景资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垄断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本部门的市场占有率为85%~95%,两大重型电力设备公司(通用电气、西屋电气)的市场占有率为55%~60%,四大炼油公司(埃克森、莫比尔、德士德、印第安纳美孚)的市场占有率为50%~55%,四大钢铁公司(美国钢铁、伯利恒、国民国际集团公司、共和钢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65%~70%,四大飞机公司(波音、联合技术公司、麦道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5%~85%,三大玻璃公司(PPG工业公司、利比-欧文斯-福特、科宁玻璃)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三大铝品生产公司(美国铝公司、雷诺兹金属公司、凯塞铝和化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0%~80%,三大炼铜公司(爱麦克斯公司、弗尔普斯一道奇、肯尼科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两大初铝生产公司(弗卢尔、阿萨科)的市场占有率为95%~100%,四大药品公司(强生公司、阿默·豪产品公司、菲泽、默克)的市场占有率为45%~55%,两大肥皂生产公司(普罗克特-甘市尔、爱芳产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65%~75%,四大工业化学公司(杜邦、道化学公司、孟山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55%~65%,两大冰箱、洗衣机公司(沃尔普尼、怀特联合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一大照相器材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0%一80%,四大轮胎公司(古德伊尔轮胎橡胶公司、古德里奇、尤里罗亚尔、费尔斯通)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大公司和它们所占的资产、产值、销售额、利润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9家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大公司所占的公司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60年的23%提高到1970年的48.8%和1990年的71.2%。
美国制造业最大的200家公司创造的增值额在全部制造业增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47年的30%提高到1967年的42%和1982年的44%。1984年美国3%的公司控制了制造业全部增值额的80%。美国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所占的美国企业总收入的份额,从1970年的75%提高到1988年的90%。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可以看到,例如,1970年日本0.9%的公司控制着86%的股份资本;联邦德国109家最大的公司占有64.7%的股份资本;1950一1970年英国集中程度提高的速度等于1909一1935年的两倍。(高峰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行特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 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这表现在:
(1)银行支配工商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少数大银行可以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的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并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来影响工商企业可支配的资本数量,决定它们的命运。
(2)促进和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一方面,银行信用增加了大资本的实力,在竞争中自发地推动了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银行也开始有意识地促进有信贷关系的企业之间达成协定,形成垄断组织。
(3)银行成了交易所。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银行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这使得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其结果是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从上到下、逐步放大,对众多企业进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这种控制办法被称之为\参与制\。
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输出就已经存在,但不占重要地位。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资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对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不屑一顾,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则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对象和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本输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直接资本输出。不论哪种形式,在促进和推动落后国家经济的某种程度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垄断资本对落后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片面发展,民族经济衰败,增强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随着各国资本输出的增加,垄断资本在国际上的势力不断扩大。各国最大垄断组织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国垄断组织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一方面利用国家政权,建立关税壁垒,限制国外商品输入,以维护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绕过关税壁垒及倾销等政策,与外国资本展开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往往给各国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寻求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参加国际卡特尔的各国垄断组织,主要在流通领域,通过缔结价格和销售协定,来共同瓜分世界市场。到
1914年缔结的正式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等。
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由于落后的殖民地可以作为垄断资本的廉价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并为过剩资本提供有利的投资场所,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卷入了争夺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狂潮。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共掠夺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使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2/3的部分沦为殖民地,占世界总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统治。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列强之间进行激烈斗争,并最终酿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5.1.3 战后新技术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
●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作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必然发展,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涉及原子能、宇航、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新的科技革命,或称第三次科技革命。
世界上第一台核反应堆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涌现出一批新技术群或新产业群。 原子能的开发与运用促进新材料及电子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为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提供基础,并为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与生物工程的发展创造条件。反过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新材料发展提供新的对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新科技革命不再是单独的某项技术的应用和逐步扩散,而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或新产业的群体。(背景资料: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背景资料:蜂聚)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创新发挥作用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技术创新的\蜂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主线。而这一技术革命,经历了一个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