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基于教材编写特色,体现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3.基于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历史逻辑与历史思维; 4.基于教师专业水准,培养素养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内容的学习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分布特点;二是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可以利用地图资源来认知,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特征,要注重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相互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块历史知识(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谓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本课的学习内容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从距今约200万年—公元前771年),内容庞杂,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同时又具有史料丰富、形式各异等有利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中国史前古遗迹分布图,能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进行时空定位,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培养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
2.分析典型文化遗址的考古特征,了解私有制、阶级、王权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培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3.通过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培养多渠道获取史料的意识,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特征 2.教学难点:早期国家特征
中学教育
六、教学设计思路
1.依托历史地理地图,掌握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及其重要特征; 2.以良渚文化为例,了解中国国家初始形态形成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3.结合教材资料和必要补充材料,知道并分析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特征。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向学生出示一组史前代表性文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然后揭示答案:元谋人门齿化石、仰韶文化人形彩陶瓶、河姆渡文化猪型陶钵、陶寺遗址彩绘陶盆、红山文化玉龙和良渚文化玉琮。
教学设计意图: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师以丰富生动的中国史前文化代表性文化开启新课,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具历史学科特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为顺利转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环节】
过渡: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国原始文化多次多彩。刚才看到的这些中国史前代表性文物都是在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来的。今天,我们将依托这些历史文物、文化遗存来回望中国从史前时代向文明时代的演进历程。进入下面的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时空定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特点(预计时间6分钟)
中学教育
教师活动:向学生出示《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见图1),
进行教学引导与分析。
学生活动:完成“填一填”“分一分”和“说一说”学习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表述与已有知识储备,能对中国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时空定位于分析。“填一填”环节意在让学生关注重要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差别。“分一分”环节引导学生尝试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分类,关注从“地域”和“时间”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说一说”环节是在前面两个环节基础上,对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从分布、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教师的补充引导下,得出“原生性”(在中国的土地上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多元性”(满天星斗、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和“统一性”(不断联系融合,并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
过渡:在这些文化遗址中,有一些处于中国新时期时代晚期,尤其是到了五帝后期的文化遗址,开始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代表性的有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文化遗址。
2.导入学习任务二:以良渚文化为例,掌握国家初始形态形成所必备的重要条件(预计时间4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良渚古城考古示意图》(见图2),补充相关信息,进行设问引导。
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