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
摘要: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准确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相对的科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性、历史观、人本位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经济理论体系的立论前提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时代的迫切需要确定重大选题的思想方法,依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路径、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准则选用各种具体方法的思维方法,也是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他们揭示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结论,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理论。这三个方面表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围或边界的确定,两重分析法和抽象分析法的灵活运用,确定经济范畴涵义特定的角度和方法,同其研究目的相对而言才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经济理论体系,相对于他们的研究目的而言才是系统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他们揭示一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研究结论,相对于那个历史时代才是科学的理论。这三个方面表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相对的科学。正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相对的科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方面都有理论创新的空间,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发展的科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FO-O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XX)01-0010-11
从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可看到,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学者们的理解是近乎一致的,普遍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法、抽象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等具体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演变的规律,建立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单纯强调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性的论述较多,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述的很少;抽象的论述居多,结合马克思和
1
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论述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述得也不够充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殊本质,是由其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定的研究目的、恰当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科学结论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决定的。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理论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唯实的实践性特征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立的科学原理,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且不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从而提出新的原理或修正已有的原理,再用于指导实践。这种以实践为唯一理论源泉、唯一应用目的、唯一检验标准的“唯实”的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采用实证分析法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强调,“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因此,无论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经济学原理科学性的鉴别,都必须以他们当时所依据的历史事实为评价尺度。尽管《资本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但从这部著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还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的形成基础及其实践意义。如,他们发现和揭示的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价交换、利润平均化、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经济虚拟化、产业后备军、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经济周期波动或经济危机等诸多经济规律,都属于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如果这些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那么在逻辑上无法解释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也会遇到此类现象或此类问题。关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工资水平的规律、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或许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规律,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关于专业化分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提高社会生产力、竞争最终发展到垄断的规律,关于两大部类商品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规律,似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
2
的一般规律。这些经济规律的本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和适用范围,都需要研究并辨别清楚。 二、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唯物史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来研究经济现象的时候,已经从宏观的角度确立了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只能在其经济基础中得到说明,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并且是一个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观。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发现了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都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一般规律,因而他们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历史暂时性,不是永恒的。正是这样一种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成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特征,与先前的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当成永恒的现象形成了本质差别。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特征,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不同时代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之一,不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现实的时候,不但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还要充分注意到既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过渡性质。这样才能既看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及其优越性,也不掩饰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并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客观依据。如果把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看成是完美无缺的、永恒不变的,就像从前苏联引进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那样,片面地解释既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片面强调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回避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也有悖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和更迭的一般规律。 三、规范性研究的人本位特征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特征或阶级性特征,许多经典理论家都有论述,也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同,他们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征新论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