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政全书中涉农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评析 教育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政全书》中涉农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评析

一、《农政全书》的成书背景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末期,该时期的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潮流,手工商业初步萌芽,小农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状态;与此同时,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得封建政权走向衰落;再者,明朝的人口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棘手的问题。在诸多背景的催化下,徐光启开始著述《农政全书》。

(一)封建政权衰落,小农经济达到顶峰状态

封建政权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在明朝时期,政治的没落特征在专制程度(即皇权)上进一步加深。明太祖时期,丞相制度的废除就是其显著标志。与封建专制的衰落相对应,明代的手工商业发展缓慢,然而与此同时,小农经济却发展至封建社会顶峰。明朝历代皇帝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屯田,农业发展情况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小农经济与农业著作相伴而生,小农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业著作的不断丰富,而农业著作的不断增加也同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西学东渐,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的冲击

由于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明代帝王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因此经济政策趋于保守。自郑和下西洋之后,“西学东中国的商业晚明时期,渐”的影响逐渐从沿海向内陆不断加深。.

已有较为显著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作坊出现。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使得手工业出现商品化的较大规模生产。自16世纪开始,虽然中国的科学技术出现明显落后的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也仅仅局限于萌芽状态,但是技艺的发达与传承却有效地掩盖了科技的落后。徐光启以《农政全书》为载体,使古代技艺有效地传承下来。 (三)人口分布区域不均,社会现状的倒逼

从14世纪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随着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不断增长,但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随之变得尖锐。这种矛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民自发地“移民”山区、边疆或者沿海地区开荒种地,扩大种植面积以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和粮食压力。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农业技术教育也因而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因此,明朝中后期,农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农学著作大量涌现,如《农书》《补农书》等,而《农政全书》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

(四)徐光启亲身实践,将“经世致用”融于农学 作为作者,徐光启本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决定了《农政全书》的质量。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其父母还同时从事小商业活动。徐光启自小在倭寇横行的沿海地区长大,考取秀才之后,他在家乡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农业生产,随后在沿海两广地区教书,在此期间认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接受西方知识的过程中,其眼界也不断打开。除此之外,他还阅.

读了大量文献古籍,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徐光启提倡重视农业发展,但同时也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作用,他将“经世致用”充分融于农学,体现在《农政全书》当中。 二、《农政全书》中涉农教育的特点述略

徐光启一生致力于农书创作,农业方面的著作多达十余种,而《农政全书》就是其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个大类,约70万字。徐光启不仅通过此书进行农业技术教育,而且还通过《田制》一卷的内容进行农业政策教育,同时还在《荒政》中阐述了救荒方法和荒政思想。 (一)农业政策教育

农政教育在《农政全书》中占有大量篇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当权者的教育,另一类是针对地方官员的教育。“农者,王业之根本也”,《农政全书》强调农业为国家之根本大业,认为帝王应该按照天时地利,制定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政策。在首卷《农本》中,徐光启引经据史,通过大量神话传说以及经史典故,说明了帝王劝农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此外,还告诫帝王要体恤农民,强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状况。因此,重视农民,体恤农民,爱护农民是《农政全书》中对当权者进行农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针对地方官员的农政教育方面,徐光启提出要求官员组织修筑塘坝贯通水利发展农业,建造房屋安顿流民,

重视家禽家畜的养殖,同时修订军屯规章召令以及保甲制度,充分利用土地以发展农业。 (二)农业技术教育

对农民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政全书》中引用了管仲、庄子及李悝等人关于农业技术的言论,例如“芸而减裂之,其实亦减裂而报予。来年深其耕而熟褥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食”。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传统技术,《农政全书》中大量引用以往农书总结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对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政全书》还提出要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阻力进行批评和说明,这为农民扫清了思想障碍,为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辟了道路。例如,徐光启驳斥了“风土不宜”的理论,教育农民要重视实验。由于徐光启曾经接受过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教育,深刻认识到学习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因此他同时提倡学习他人先进的农业思想观念,主张要勇于向西方学习。 (三)荒政思想和救灾方法

除了针对特定人群的农业教育外,《农政全书》还提出要学习抵抗自然灾害的技术以及救荒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一部分――《荒政》中。首先,提出要形成从帝王到地方官员的荒政思想体系,要有灾难意识。“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其次,针对百姓提出了具体的救荒方法,例如,如何治理蝗虫灾害:“用尾栽

入土中,下子深不及一寸,仍留孔窍”。再次,在《荒政》的第四十七卷至第六十卷,徐光启对重要的木叶草实进行了详细介绍。 三、《农政全书》对现代农业教育的启示

《农政全书》总结了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同时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效的新技术,不论是从农业思想层面,还是农业教育的方法层面,抑或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对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要启示。

(一)要重视和发展农业教育

“商出于农,贸易于农隙”。徐光启在书中强调农业为百业之首,因此可见《农政全书》在农政教育方面的最主要的宗旨是重视和发展农业教育。现今的中国,发展和重视农业教育依然是基本国策,其最根本的就是农业教育要面向农村,以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村为主要施教场所。《农政全书》围绕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农业教育仍然有借鉴作用。农村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聚集地,其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不论是政府、农业技术人员还是农民自身,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科技武装农业,重视农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民职业道德教育,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二)要进行横向与纵向融通的全方位农业教育

所谓全方位,包括两层涵义,即从思想到技术的“纵向教育”以及从官员到百姓的“横向教育”。从《农政全书》来看,

农政全书中涉农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评析 教育文档

《农政全书》中涉农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评析一、《农政全书》的成书背景《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末期,该时期的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潮流,手工商业初步萌芽,小农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状态;与此同时,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得封建政权走向衰落;再者,明朝的人口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棘手的问题。在诸多背景的催化下,徐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lugf8u4063sk4u09qt56trx0171wu00ez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