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访谈录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王军 ) 北京西单商业区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贝聿铭先生的收山之作。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大厦门顶层贵宾区,记者与这位84岁高龄的建筑大师开始了一段关于中国建筑问题的对话。
“摆一点屋顶,戴一个小帽子的办法,我不会做。”
记者:你的作品为什么不像时代广场大厦有一个中国式的“大屋顶”?你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中,考虑了民族特色吗?
贝聿铭:当然。中国的建筑在北京应该有中国古代文化的表现。但是,这个问题非常难做,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没有这么高的。所以新的不能硬做、给它加一个中国式的顶。像时代广场大厦那样,摆一点屋顶,戴一个小帽子的办法,我不会做。我认为做不成功,不会好的。中国的建筑一向都是矮的平房,像现在这种高的写字楼以前没有,所以我不会走以前的那种路。
记者:那您是怎样处理的?
贝聿铭:这个问题我们要另外想办法。民族的东西我把它做到里面,楼内有园,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有天井。在建筑里面做花园,国外也有,可是我们是中国的做法。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记者:您很看重中国的园林,比如在香山饭店您就借鉴了中国园林的手法,这与您祖籍苏州有关吗?
贝聿铭:可能吧。从建筑方面看,中国的园林是世界上最好的。在中国银行的这个楼里,大厅水池子里的石头,是从云南石林的田间野地里找来的,当地人准备把它们砸碎了做石灰,我们是废物利用。为什么要找这种石头呢?因为这种石头很壮,太湖的石头摆在这里就不像样了,太细气,在这种大厅里面只能摆这种石头。
“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
精选文库
记者:您对中国银行总部这个建筑满意吗?
贝聿铭:很难说。在北京,因为考虑到故宫,建筑高度有限制,这个我不反对。同时,业主要求做很多平方米的建筑容积量,这两个有矛盾,弄不好建筑就显得很重。如果要它轻,就要挖空,从外面看进来应看到里面是空的。也许有人看到东方广场大厦挺欢喜,哦!亮!但我们不能像那样用反光玻璃,外面太亮了里面的光就出不来了。我们用的都是透明玻璃,光可以出去。大厅里的光要做得好,做得强、有力。 记者:您除了在国内进行建筑设计之外,还特别关注中国的古城保护问题。您曾和吴良镛、张开济等建筑学家共同提议,要在急速发展中审慎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能谈谈想法吗?
贝聿铭:保护北京古城很重要。吴良镛、张开济他们是中国建筑界的杰出人才,也很有经验,对中国古代建筑很有研究。他们很赞成保护、保留、保存中国古城,比如四合院、故宫附近不要造高楼。这种问题,他们和我都同意。他们在这方面比我研究得多。1978年我回来,谷牧副总理请我到人民大会堂谈话,说能不能在长安街给造一个高楼?我说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将来人要骂我。他同意我的观点,说周总理以前也说过这个话。我说好,既然你们都同意,再想办法吧。那次之后,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就提议建筑高度应像一条线,从故宫向外慢慢增高,因为里面都是文物,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大家都同意。所以现在中国银行这个楼我们也不能造得太高。 20多年前,我曾对清华大学的老师作了一次演讲,我说,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兰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不加以慎重考虑,要不了五年十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这是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去的。怎样进行新的开发同时又保护好文化遗产,避免造成永久的遗憾,这正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记者:有学者提出,北京应该像巴黎建德方斯那样,把新的建筑都拿到外面去盖,您对此有何评论?
贝聿铭:这是最好、最理想的办法,即里面不动,只进行改良,高楼建在旧城的外面。四合院应该保留,要一片一片地保留。不要这儿找一个王府,那儿找一个王府,孤零零地保,这个是不行的。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还是中国的代表建筑。
记者:您的观点与梁思成先生很相似,50年前梁思成先生就提出在旧城外面建一个行政中心区,把长安街两边的新建筑都拿到那儿去建,从整体上保护古城。
贝聿铭:是的,城墙你不要拆呀!城里面保留,高楼做在外面,这个最理想,巴黎就是这样做的。我跟梁思成先生没有谈过这件事,因为
--
2
精选文库
那时候我还没有见过北京。大概是在一九四七、四八年的时候,梁先生在联合国作建筑顾问,我跟他见过面,他说你应该回来,帮帮我的忙。那时候我回不来了,拿不着护照了。
1950年,北京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遇。政府放弃了梁思成等学者提出的新旧分开建设的发展模式,而是简单地以改造古城为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拆除城墙修建环路,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控制与连续性。这是错误的。如果城墙还在,北京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对北京古城的保护要着眼于整体。” 记者:您对北京城市建设有何评价与建议? 贝聿铭: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目前,古城虽已遭到一些破坏,但仍基本保持着原来的空间格局,并且还保留有大片的胡同和四合院映衬着宫殿庙宇。一些国际人士建议北京市政府妥善保护古城,并且争取以皇城为核心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可见,古城虽已遭到一定破坏,但仍应得到积极的保护。北京古城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因此,对北京古城的保护要着眼于整体。
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它的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它们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现在的天际线已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北京应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中心区的建筑高度要低,越往外,从二环路到三环路,可以越来越高。应该把高楼建在古城的外面,像巴黎那样,形成新的、有序的面貌。
北京的发展很快,总是在变化,每次回来,都在变。但是,北京只有平面的城市规划,没有立体的城市设计,这样建筑就很难搞好。必须把城市设计搞起来。
北京申奥成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奥运会的比赛场地应该达到世界水准,还应该有舒适的运动员村。北京还要特别重视绿化。走在长安街上,两侧看到的不应该都是房子,首先看到的应该是树。 前不久,有报纸称您反对拆除您在上海的祖宅,是这样吗? 贝聿铭:那幢房子不是我家的,是我叔公的。我没有在那里住过。我只是说了一句话:有价值的老房子应该尽可能保留下来。于是,有人说我在保护我家的房子。后来,他们拿照片给我看,周围都拆光了,只是它孤零零的一个,既然这样,就拆吧!我一直强调,老房子,包括北京的四合院,应该一片片地保护。一个王府,周围都没了,怎么办?!(完)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 3
精选文库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王军):贝聿铭笑眯眯的,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微笑几乎成了他的“商标”,可是你千万别以为他是一个老好人。 这位看上去十分谦和的老先生,骨子里却尽是锋芒。他最擅长以惊世骇俗之作来回击批评家的诘难,从未打过败仗。 10多年前,他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巴黎卢浮宫,被人扣上了“破坏法国文化”的帽子。可是,这位美籍中国人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终于,傲慢的法国人被折服了。如今,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 在这位大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里,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美国波士顿的三合一教堂是这个城市最精美的古建筑,为维护其景观、控制教堂四周的建筑高度,波士顿人曾经把官司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可是贝聿铭所领导的事务所硬是在它的一侧盖起了一幢60层高的摩天楼,波士顿人虽满腹牢骚,还是接受了它--大楼简单得惊人,通体玻璃幕墙,透明得让人感不到它的存在:大楼如同一面镜子,三合一教堂被映照其中,变成了“两个”……他又成功了。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也同样备受挫折,1985年贝聿铭在设计这幢315米高的大楼时,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硬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可是,后来他们不得不承认,这幢大厦蕴含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在香港这座“钢筋森林”的城市里,它流光溢彩,成为“东方之珠”的标志性建筑。
收到在北京西单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贝聿铭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近几年,他几乎每年一次到北京考察工程进展。但是,在许多建筑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因为,这个工程位处北京历史悠久,规划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内,并紧邻中南海、故宫,中银大厦能与这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及古城的整体氛围融合吗?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成了贝聿铭的收山之作。“这么大的建筑以后我不会再做了,首先是时间问题,这幢大楼我做了8年,再过8年我要拄拐棍了。”贝聿铭在记者面前,学着拄拐棍的样子,一瘸一拐,把大家逗乐了,“另外,我现在从事务所脱离了,没有组织了,没有组织就做不成功,我退休了,小的玩意我来,大的不行了。” 这幢大厦是贝聿铭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子贝礼中、贝建中设计的,它位于故宫以西约2公里,外观是典型的贝聿铭式的“几何结构”。大厦一般高度为45米,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上面的10层是用两榀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没有,气势惊人。 大厦的大堂中央,一方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堂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园增芳;光线从大堂屋顶的玻璃天窗倾泻而下;厅内圆洞式大门等简洁手法,使人感到有东方韵味;大厦进门处没有设
--
4
精选文库
计高台阶,平步可入,其透明玻璃幕墙,使建筑的内在部分成为街面环境的延伸,让走进去的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它的平易。
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了两幢建筑。1978年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完美的嫁接,为其赢得巨大声誉。这一次,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中,他仍然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厚爱。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50多幢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代表作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改建工程等,标志着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已发展到成熟而精致的阶段。 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仍喜欢讲中国话,略带广东口音。(完)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