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走好高中物理第一步策略初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走好高中物理第一步”策略初探

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教难学,这主要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任务要求有经验性的形象思维转化为理论性的抽象思维,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一转化过程需要半个学期的时间,而对于中差生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高一物理无疑是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将直接影响学生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在此谈一些初次尝试的策略。 一 谈一谈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倡导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使教师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基本情况、自己教学的缺陷等,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一些教学思想,主动配合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不拘形式:作业本上的笔谈,课堂上的提问、讨论,课后的闲聊…只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的针对性也就明了了。比如高一物理的受力分析要用三角函数,解的方程要用一元二次及多元方程,刚开始学生的作业中大量的错误使我以为是上课时未讲清楚,以致于学生未理解,后来通过与学生交谈后才知道,初中数学中没讲过或讲的很少,而我上课时以为这些只要一笔带过,怪不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看来教师上课不仅要注意分析题意、分析物理过程,而且还要对数学运算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演算,以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看来这种交谈还真不能忽视! 二 问一问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讲究教法,注重启发、诱导思维,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真理的情境之中。高一的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但要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灵活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获得有关客观事物的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能够把有关的物理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

示出来,学生很难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意义和适用条件,从而影响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因此,有时教师的有效提问,层层铺垫,将进一步使学生深入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再做“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时,就采取这样的问话: ⑴ 在做“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时,应选取怎样的研究对象?(一定质量的气体)

⑵ 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并保持其质量不变?(用密闭容器)

⑶ 如何用这个注射器来取得并保持一定质量的空气?(用润滑油润滑,用橡皮帽堵小孔)

⑷ 实验的基本过程应该怎样?(通过拉、压活塞来改变里面空气的

体积和压强,看被封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乘积是否为一常数) ⑸ 实验中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每次改变后的气体的压强和体积) ⑹ 如何来知道气体的压强?(分析并得出p=p0±F/S) ⑺ 如何来知道气体的体积?(根据注射器的容积和长度算出活塞的

横截面积,在测出空气柱长度) ⑻ 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列表计算)

这些问题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对优等生采用旁敲侧击的提示,对中等生恰如其分的点拨,对差生则应鼓励其信心,在思路、方法、和技能上给予具体指导,做到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解除一切顾虑,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地跟着教师学习。 三 试一试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演示实验相对较少,由其在高一。教师要尽可能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或体验物理过程,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对物理现象最清晰的讲解,也不能代替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及体验。比如,把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通常是按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但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高一学生,对一

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的认识较为困难。典型的三角支架问题(如图1),很多人不明白,当在O点施加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力F时,杆OA、OB究竟是受到拉力还是压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让学生自己用一只手臂组成类似的手臂三脚架来感受。具体做法:

方法一:如图2,甲同学用右手或左手叉腰,使上臂大致呈水平,另一乙同学在肘关节O处用力。第一次竖直向上或斜向下压时,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下臂OB受到压力而上臂受到拉力;第二次乙同学竖直向下或斜向上推O处,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上臂OA受到压力而下臂OB受到拉力。

方法二:如图3,甲同学用右手或左手抓住耳朵,使上臂大致呈水平,另一乙同学在肘关节O处用力。第一次竖直向下压O处,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上臂受到压力而下臂受到拉力;第二次乙同学在O处竖直向上推,则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下臂受到压力而上臂受到拉力。

方法三:如图4,甲同学伸右手,使上臂和下臂之间的最小夹角为钝角,再伸直左手,并使两手10个手指互相间隔握紧,让乙同学在肘关节O处用力,第一次竖直向下用力,则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上、下手臂均受到拉力;第二次竖直向上用力,则甲同学会立刻感到上、 下手臂均受到压力。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这样的试一试,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亲自感受,印象深刻,疑惑顿消。 四 比一比

初中物理,一般分析的物理现象不仅比较简单,而且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不感到生疏,易于接受。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不象初中那么密切,同时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和研究。因此,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较大的跨越。要消除或减小这种差距,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

熟悉初高中的物理教材,适当的时候进行对比,做好这一衔接工作。比如,加速度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联系力和运动学之间的桥梁。要想正确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学生首次碰到加速度概念时是刚刚考入高中不久,不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难于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和定义公式。因此,在确定加速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教材处理的这一实际情况,逐步到位,不能一下到位。否则,教学目标制定过高,学习难度太大,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易于在学生中产生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对今后的物理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与速度概念相对比,课后制定了这样的一个表格:

区分项目 速度v 加速度a 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更发生这一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o ) /t m/s2 物理意义 表示位移变化快慢(初中是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公式 单位 决定因素 联系 位移、时间 物体的位移(初中时是路程)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 v=s/t m/s 合外力、物体质量(课后延伸) (与初中时密度一样,与定义公式中出现的物理量无关) 加速度大,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小,速度变化慢。加速度为0速度不变化。物体加速度为0,说明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保持静止。物体有加速度的运动,则一定是变速运动。若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不变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析事物的同中之异

或异中之同,让他们把握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本质属性。 五 理一理

初中的物理学习,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性方面的较多,推理、论证性方面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还要灵活运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有效,最大限度的去帮助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路线模式,不断产生新观念,以达到思路开阔,“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特别是在复习的时候,布置让学生去整理本章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如“气体”一章结束,作为作业,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图像来整理表示三个定律,作业交上来(如表),效果良好。

定律 查理定律 (等容变化) p-V图像 V-T图像 p-T图像

走好高中物理第一步策略初探

“走好高中物理第一步”策略初探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教难学,这主要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任务要求有经验性的形象思维转化为理论性的抽象思维,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一转化过程需要半个学期的时间,而对于中差生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高一物理无疑是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llxu7qv0m5a66i6tmib553973044s0109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