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方哲学史课件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信仰所坚持的与理性证明的必然是等同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 ? 历史回顾: 的(信仰是理性的结论而不是前提)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 正确理解是正确推理的前提,信仰是正确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 理解的前提(?°信仰,然后理解?±)

? 托马斯:哲学和神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 ?°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

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一种疏忽?± 类,但是神学高于哲学,反对用哲学来批判

?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a?a只有在观念和

现实中都存在的东西才能是最伟大的(观念

与存在的关系)

辩证神学与权威批判——阿伯拉尔

?辩证法的作用: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

和批判。

?信仰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与否》

?权威之误与辩证法的合理性

? 失误的原因:经典被误写,语言的歧义。 ? 辩证法的合理考证与辩疑不可或缺。 ?“真理不会反对真理”——辩证法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相统一。

共相问题的名实之争

?唯名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

没有一般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

词,实在只不过是“声音”;温和唯名论认为

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事物个别性质概

括或抽象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中。

?实在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

这些概念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

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

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实在论认为这

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播

?希腊哲学和文化的东进

? 希腊哲学家的避难和流亡:中东

?宽容政策和翻译运动

? 伊斯兰教的兴起

? 阿拔斯王朝与智慧所 ? 亚氏和柏拉图的著作被译介 ? 中世纪大学 ? 艺学院与神学院(哲学的摇篮) ? ?°注释?±和?°争辩?±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神学 ? 哲学与神学分科的标准:研究方式 实体学说 ?存在先于本质?a本质与存在的区分 ?°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也就是说存在就是活动本身,而纯粹活动就

是一种现实性,也就是说存在赋予事物以现

实性,故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本质依赖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存在是一切活

动的现实性、一切完善的完善。 实体学说 ?三种实体 ? 以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为枢纽进行论述 ? 上帝是最高实体。是存在与存在者,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 精神实体。他的活动是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其本质是自身所固有的潜能,是存在和本质的区分。 ? 物质实体。包含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 ? 区分越多等级越低,完善性越小。 认识论 ??°知识始于感觉?±?a?a亚里士多德 ? 感觉到理智知识的过程

? 对感觉可靠性的辩护 ? 感官无损伤 ?把正常的感觉运用于可感对象而不是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对象 认识论 ?想象的抽象到理智的抽象 ?a?a对抽象过程的分析 ?亚氏:用理智的抽象活动解释概念生成 ?想象是抽象的第一步 ?想象的抽象脱离了具体质料,但没有脱离印象,达到的是可感形式

?理智的抽象:可感形式到纯粹形式;潜在到现实的过程 认识论 ?共相理论

共相作为已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存在于有形实体之前;共相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的有形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有形实体之中;共相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存在于有形事物之后。

? 以脱离可感物的精神实体来认识对象是可以的(理念论),但是人的理智不能直接认识纯形式,只能通过有形事物抽象出普遍概念。温和实在论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41-1292) ?学术革新与“悲惨博士” ?英国数学和自然的传统(牛津大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统(巴黎大学)。 兴趣从经院学术 经验研究 ?用实用科学的精神改造经院哲学,但是计划得不到保守领导人的认可 ?以惊人的毅力在监狱里完成大部分著作 ?超前的思想:对实验和数学的重视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41-1292) ? 改造经院学术 ?《大著作》,全面系统的改造计划,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和宣扬上帝的智慧 ?第一步是清除理解上帝的障碍 ?改革的重点:哲学(与神学有别的一切世俗学问),反映了科学理性精神 ?对感性认识的分析:英国经验论的先驱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41-1292) ※ 四障碍 ?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a?a教条主义 ?习俗的长期性?a?a保守主义 ?无知民众的意见?a?a信仰主义

?以虚夸的智慧掩盖无知?a?a文字游戏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41-1292)

?实验科学

? 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推理和经验

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没有经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充分认

识?±,?°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倡导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的先驱

?经验:日常经验和内在的精神体验(宗教感情与特殊体验)

?实验科学的观念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接受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41-1292) 实验科学的优越性

司各脱主义(John Duns Scotus,1265-1308)

?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分

?作为第一原则的?°是者?±

司各脱主义(John Duns Scotus,1265-1308) 司各脱主义(John Duns Scotus,1265-1308) 威廉·奥康(William Ockam,1285-1349) ?指代与指称

?观念符号具有指代和指称两种逻辑功能 ?指称:是符号自己具有的一种代表功能 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

?殊相与共相的区别:不在它们指称的实在是个别还是普遍,而在于其逻辑功能的不同, 殊相直接指称个别事物,共相则是对众多个 别事物名称的指代。 ?对普遍性的解释:个体的实在和谓词的指代功能可以解释谓词可以普遍的表述个别事物而不需要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 威廉·奥康(William Ockam,1285-1349) 威廉·奥康(William Ockam,1285-1349) ?评论 奥康剃刀强调,没有逻辑自明或经验证据,没有两者中任何一条的支持,任何知识都不能算作知识。新的唯名论直指实在论设立的普遍实在。表述上帝存在和属性的神学命题虽然不是知识的对象,却是信仰的对象,神学命题以信仰为依据,知识的命题以经验证据和自明证据为依据,两者不可混淆。前者不要求证明和证据,后者也不以权威意见为证据和原则。这种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从内部瓦解了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精神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早期:自然科学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 ? 是在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范式内来展开。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依托于哲学来反对神学世界观

? 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哲学概念的预设为前提的

? 自然科学促成了近代哲学的诞生

? 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法:单纯的思辨?a?a经验方法

? 改变了哲学研究的径路:认识论的转向 ? 改变了知识评判的标准:功用性、量化的确定性

? 改变了哲学研究的目的:批判+探索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近代哲学的精神气质

??°知识就是力量?±?a?a工具理性(实践

性)

? 机械论的因果序列世界图式

? 理性主义和?°基础论?±的知识论立场 ? 为自然科学的合法性辩护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 批判旧的哲学观和知识观

? 倡导逻辑和科学的区分:强调科学的实证性

? 批判古希腊哲学的?°无用性?±:强调实用性

? 新的知识论:只有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一切思辨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价值都不能算作知识

? 科学发展的障碍:四假象

? 种族假象:以人为尺度,缺乏中立和客观

? 洞穴假象:主观性、偏狭性和片面性 ? 市场假象:语言的歧义与误解

? 剧场假象:众多哲学体系和理论造成的错误和混乱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科学归纳法 ? 批判演绎法

?依靠的第一原则没有充分的证据,只是少量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之上 ?演绎只在思想内部进行,思想与现实符合与否不被考虑

※要谨慎使用理性。?°毋宁给它挂上重物?± ??°中间原理?±和?°三表法?± ? 中间原理:既不抽象又不具体 ? 三表法:具有表(正面的证据)、缺乏表(反

面的 证据)和比较表(程度表) ? 简单枚举法: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 机械论哲学

? 世界和人都是机器(因果链)

? 实在的性质只是物体的广延?a?a物体的大

? 可感的性质是偶性:实物产生概念的能力有赖于感觉

? 哲学方法是加减:推理是加减法

?加:词义的合成; 减:词义的分解 ?原因到结果:简单到复杂的综合 ?结果到原因:复杂到简单的分析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 社会契约论

? 自然人的概念:一种自然物体,完全服从

自然律

?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 ?°人对人是狼?±

? 让渡权利形成契约:除了生命权利之外全部让渡

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普遍数学、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方法决定学科,数学方法是一种普遍有效的

方法

? 数学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确定无疑的 ? 前提就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简单的出发点 ? 哲学的方法:先分析后综合 ? 四条方法论规则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用分析的方法建立第一原则?°我思?±和终极原因?°上帝?±,然后用综合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得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普遍怀疑与清理地基(分析方法)

?现有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都是建立在

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不可靠并不意味着不真

实,只是强调要经过理性的省查和反思才行) ?清理地基:审查现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怀疑的对象: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我思故我在”—不可怀疑的第一原则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知识的推导和构建

?从思想实体到思想的具体内容 ;从思想领

域到实在领域。

?连接的桥梁:?°真观念?±。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那些在分析中被怀疑的观念重新被确定为真观念 ,在此基础上推导和建构知识体系。(区别于怀疑主义者)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天赋观念

?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这个真观念是

从哪里来的?

?不能来自自我意识:?°自我?±的有限性不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天赋观念 ?上帝是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如此外部知识的确定性就有了保障(主观到客观的转变)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广延的观念:既不是来源于心灵也不是外物造成的结果,只能来在上帝。 ?天赋观念的特点: ?来自上帝 ?清楚明白 ?与实在相符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身心二元论

?原则:每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不同

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属性来证明

?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

? 身心二元论

?心灵和物质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相

互作用,二元论(与身心协调的事实矛盾) ? 调和:

?笛卡尔:?°松果腺?±

?马勒伯朗士:身心协调是一种机缘,是上帝的安排

?斯宾诺莎:思想和广延是一个实体的来年各种属性,不能相互作用但相互对应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

? 精神幸福和心灵快乐

?鄙视物质享受,提倡古希腊心灵的快乐和思

辨的幸福

?幸福的特点:持续的、平和的、求诸己的?a?a常驻的、最高的善(伊壁鸠鲁派静态的快乐)

? 终极方法与天赋观念

?方法论的循环悖论:方法只能是反思性的,

不需要证明 ?反思:观念与外物属不同的系列,无法对比,观念只能与观念对比,这种比较就是反思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

?天赋观念:不需证明其真,反而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前提

?终极方法论是纯理智的,不需要外部感觉经验,只是观念之间的对比 ?真实观念的获得过程:①真观念与表象区分②从一个真观念推出其他的真观念③综合推理,从简单到复杂

?几何学方法:单一原因,复杂结果,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 ? 属性和样式

?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是第一个真观念

?属性: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思想和广延

?样式:实体的特殊状态?a?a个别事物 ?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

? 属性和样式

莱布尼茨(Wilhem Leibniz,1646-1716)

?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

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是一致的,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

莱布尼茨(Wilhem Leibniz,1646-1716)

?单子论

?单子: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 ?单子的规定性

?精神性。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所以是不可分

割的最小单元,因此就不具有广延性,所以也就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单子不是唯一的精神实体,还有最高的精神实体?°我

思?±)

莱布尼茨(Wilhem Leibniz,1646-1716) ?不依靠自然的方式,通过组合而产生,分解而消灭只能依靠上帝突然产生、突然消灭。 ??°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子?±。单子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内外界线的划分,所以不能接受外界实体或偶性的作用。单子之间的关系是上帝安排好的。

莱布尼茨(Wilhem Leibniz,1646-1716) ?没有量的规定性,只有质的规定性。单子之间的差别是质的差别,因此实体是众多的,而不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唯一实体,也否认了机械唯物论只讲量不讲质的观点。

?单子是能动的实体。既然单子是封闭的,那么其运动的原因只能来自单子内部?a?a内部原则。推理 :既然实体是没有广延的,那么它必然是精神的;既然物质是惰性的,那么精神实体必然是能动的。这种能动就是单子的知觉?a?a表象活动。

莱布尼茨(Wilhem Leibniz,1646-1716)

?自然的连续性和?°前定和谐?±

??°自然界从不飞跃?±。单子都已自己的方

式表象世界,不同单子的不同表象只有清晰

程度的不同,没有质的 差异,他们是连续的。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和时空的连续性。

??°前定和谐?±。单子的连续性也表现在身心中,通过表象,心灵可以支配身体,身体可以影响心灵。这种关系是上帝一开始就设定的。解决了身心二元论的难题。

英国经验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白板说

?批判天赋观念

?没必要的假设:预先存在于心灵中的是上

帝赋予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天赋观念;

?不可能假设:?°普遍同意?±是后天共同环境、心里生理造成的;事实上也没有普遍的同意;?°潜在的观念?±也是自相矛盾的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白板说

?双重经验说(心灵是一块白板)

?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知识是观念构成

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来源问题?a?a观念来源于经验

?双重经验:① 感觉?a?a外物刺激产生观念的过程,是观念的外在来源;② 反省?a?a心灵对对刺激的反作用,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外物和心灵活动是观念和知识的来源③精神实体的设定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白板说

?存在的问题

?感觉与反省的关系:事实上感觉最终要通过

反省来起作用,避而不谈。 ?洛克与莱布尼茨的分歧: ?潜在观念是否是现实能力:天赋的东西是何物?

?经验的局限性:归纳的缺陷,不能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不是知识的源泉而是发现知识的机缘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是对观念的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区分 ?二者的区分

?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二

性的质是第一性的质在心中引起的观念,也就是依赖第一性的质而存在的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有与之对应的第一性的质存在于物体中;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则没有与之对应的客观对象,而属于心灵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知识论

?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

识存在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a知识是否相符合?a与外物无关 ?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范围

?经验论原则: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一切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之上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知识论

?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超出了经

验的范围,因为经验不能判断二者之间的关

西方哲学史课件总结

?信仰所坚持的与理性证明的必然是等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历史回顾:的(信仰是理性的结论而不是前提)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正确理解是正确推理的前提,信仰是正确?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理解的前提(?°信仰,然后理解?±)?托马斯:哲学和神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llbf37u3n1ujtp7zfq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