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我的劳动感受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第七课 我的劳动感受

——情境体验 回归生活

《我的劳动感受》是本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直接体现的内容标准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学生往往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其实对劳动过程缺乏感性体会。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通过倾听劳动人民的心声,重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和体验劳动过程。尊重和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古语说的好: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现代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望子成龙”、“王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这就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造就了他们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设计本课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同时在劳动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留给了我许多深深的思考…… 一、导入情境 唤起劳动体验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课的一开始,我便创设这样一个模拟生活情境。故意将教室设计得凌乱不堪,然后但学生坐定后,我作出一副很不满意,很生气的样子,让学生猜猜为什么?学生有一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敏锐的心灵,一下就说出老师因为看到教室不整洁而不满。于是我便乘势让学生整理教室。于是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拾纸屑,排桌子,扫垃圾,全体合作,一会儿就将教室整理的干干净净。我用笑脸肯定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感受劳动苦乐

要想把思品课抽象空洞的道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道德观念,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把它们变具体实在、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辨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

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所以课上我将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在课堂上创设了展这样的生活情境。

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请他们择菜、做纸花、钉钮扣、剪纸工。伴着欢快的音乐,进入真实的劳动场景当中。学生在经历了具体的劳动后,才有所思,有所想,为后面的谈劳动感受,体验劳动滋味打下基础。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增强了参与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对“劳动的感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劳动结束后,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劳动的感受,有的说,这择菜挺简单的;有的说,想不到平时挺简单的事情,做起来感到挺累的:有的说,妈妈天天做这些事情,真不容易啊。有的说,钮扣真不容易缝呀,都快戳到我手上了。劳动中,我及时鼓励劳动认真,劳动出色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甜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对学生的言行作了更深层次的指导,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要是再深入谈谈劳动时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那就更好了。 三、发展情境 体验劳动激情

学生在有了初步的道德认识后,就要把这种认识具体深化,做到情有所动,心有所悟。要让学生明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对劳动者的真情实感。课上主要设计了几个环节:1.看看校内工作人员怎么劳动:有传达室爷爷,有食堂阿姨,有图书管理员……让他们谈谈看到怎样的劳动的画面;

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岗位的人也在为我们默默奉献:有维护交通安全的,保护我们生命交警;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

3.采访老师以及食堂阿姨,听听老师们的劳动感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劳动都是为了我们。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在今天的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勤劳的,劳动是光荣的,是受人尊重的,同时我们应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 4.让学生听完阿姨以及老师的心声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一生低声说:“阿姨,老师你们真辛苦呀,我感到很惭愧,我们平时对你们了解还不够!”一生动情地说:“我只想对你们说声‘谢谢’!”我顺势趁热打铁,请他给两位工作人员鞠躬,全体学生一同说声‘谢谢’!” 。掌声响起,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5.辨析明理。我将身边一学生对自己由于有个清洁工的母亲而感到羞耻之事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懂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懂得劳动无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 四、回归生活 激发劳动热情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实践,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样对加深小学生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往生活的更深层面延伸、挖掘、拓展,以此促进良好课堂教学的生成。学生真情激发后,教师就必须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来指导学生的行为。

1.认识生活中的劳动模范。学生讲到了徐虎,讲到了不知名的劳动先进实例,我同时也出示我们本地区的劳动模范,把他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他们都惊讶不已。最后听完后感言:“只要认真刻苦劳动,什么事情都能办成”“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事一定要努力!”……生活中的人物往往是最有感染力,生活中的事实往往最有说服力的。行动形象,让学生耳闻目睹,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收到实效。 2.劳动延伸于生活实践。

我安排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三个符合他们年龄实际的劳动内容,进行争一枚雏鹰劳动徽章。,将整堂课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激发学生不仅在课堂懂得劳动的可贵,更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时时想到劳动。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中的事情帮着做,学校的事情抢着做。从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在每堂品德课都要一个总结,所以在课的结尾我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劳动最光荣”作为总结。希望把本课所提炼的道德认识作个系统的归纳,给人一种整体感和回味无穷、画龙点睛的感觉。

本课教学中也留给了我不少深深的遗憾……

一 评价缺乏机智,过渡有欠自然。有时学生的感受不深,此时的我由于关注着课程的进程,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下去,因此有的同学的感受都只浮于表面。有时学生的回答很个性化,因此对于课堂机智欠缺的我一时不知如何评价,结果把自己的过渡语用上了,而到了真正要过渡的时候发觉重复使用不好,就随意得接到下文,感觉是那样随意。有时,精妙的过渡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在行动中落幕,却没有落到实处。一课结束,我看看学生桌上乱糟糟的,青菜页,皱纹纸,小剪刀,摆放都那么凌乱。便请学生根据友情提示,劳动后注意整理好用具。学生还真动起了手。多好的课堂实践,多好的课堂资源,由于我的疏忽,只考虑到别耽误了下一节快上课了,人家老师还要准备,我便草草了事。请学生离开了课堂。结果发现,由于我没有督促好他们的劳动,很多同学的劳动能力真没有得到训练,临走时发现,有学生的桌上人没有整理干净。要是能和课的开始时那样,给予学生充分地劳动实践,那么该多好啊!

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引领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品德课教学的效果,同样也取决于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与优化组合。我觉得品德教育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品德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我的劳动感受1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七课我的劳动感受——情境体验回归生活《我的劳动感受》是本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直接体现的内容标准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lisj1jgam0cqsi0v0jd0weks4q8c700nr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