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于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怀抱教育强国的宏愿,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创造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教育,以创造力培养为旨归,以试验(实践)为基础,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手脑双全的作用,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主持、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教育组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劳动者、建设者、革命者和领导者,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日渐加剧,各国尤重创新人才的培育;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育改革,彰
显出“能力本位主义”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些崭新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借鉴、拓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国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陶行知有关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对当代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培养目标和谐、重德,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而创造教育目标在创造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于他的整个创造教育思想之中。立足于旧中国的现实社会,陶行知提出了培养“手脑双全”,有进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新文明创造者的创造教育目标,并把“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进而,根据中国贫穷落后必须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又提出了创造教育在创造富的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任务。
确立“手脑双全”的教育目标是陶行知长期积极探索后的创造性发现。他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论断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用手和脑创造出来的。他研究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使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积弊,他又形象地指出:中国有两种病。一是“软手软脚病”,二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
粗脚。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要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此外,在创办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时期也都提出了不尽一致的培养目标,但培养“手脑双全”的理念始终贯穿其教育目标之中,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的根本目的。为保证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陶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对象和创造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受创造教育者首先要“谋大众的幸福,解大众的痛苦”,这是因为中国大众受着多重剥削和压迫之苦;二是创造教育要教人用科学“做养生、保生的工具,不做害人、杀人的武器”;三是创造发明者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有了自私自利之心,他就不可能为人类谋幸福。
在确立创造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任务:“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因为“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要创造富的社会,就要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等三种阻碍造福的人生观,就要教人生利,为广大群众,为中国民族谋利益。他认为,这种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如农产谷;二是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如发展农工商业。为创造富的社会,他提出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教人提高农业生产力、教人树立进步的人生观、教人少生孩子以提高人口素质等具体任务。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的人才培养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来看,与之是一脉相通的,都包含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是一种包含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的“和谐教育”…,也是一种“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的全面教育。诚然,在当前多元讯变的世界竞争中,我们要把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育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六大解放,系统消融束缚创造力的不利因素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予以简要论述:
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陶行知看到了人们头脑中蕴藏着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但这些往往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要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必须大批封建纲常礼教、旧的封建思想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创造力才能使中华民族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
大社会的万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摘掉那些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能力。
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必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有问题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但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会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大问题,谈谈国事,看看喜爱的书,做做喜欢的活动,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还要留点时间玩玩,以品味生活的乐趣。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考试制度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考试制度。 “
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把人民和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食粮。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或者是只“放大的鸟笼”,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