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柏林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材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一节车厢里,一位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神志不清地数着“一 、二、三”,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被一个老头制止;第2 、3 自然段写了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取笑老妇人时,老兵开口陈述原因;第4自然段写了车厢里的人听了老兵的话后一片寂静。
小说的主题是战争,主要是通过抓住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命运来表现。小说开篇就是环境描写,从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看似平静的一句话,却让人读来无比沉重。接着是对战时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身份、年龄和举止的描写,尤其是老妇人不停地数“一、二、三”这个异常的举止,让人心生疑惑,也自然引出两位小姑娘的嘲笑,不过却被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了。到这里为止,故事展现的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情节比较常规。之后,当老妇人的奇怪言行再次引发两个小姑娘的嘲笑时,小说的情节冲突陡然从平静的叙述发生波折——“老兵”忍不住道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前面常规情节的蓄势和铺垫在这里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折磨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如果老兵也战死,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该如何生活?结尾处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跟上文的“平静”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小说中唯一直接流露作者情绪的描写,发人深省。此刻,车厢里的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全文三百多字,场景也是一个小小的车厢,作者却通过这个小小的车厢讲述了小人物的命运,深切表现了战争的主题,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
1.默读课文,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关注,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和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和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感知课文
回顾学法,建立联系。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两篇小说的阅读方法,结合“交流平台”,适当举例子说说自己的看法,以了解小说通过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前两篇小说塑造的都是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形象,再以战争中普通人物会是什么样的形象为话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起类比阅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主题
本课通过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命运的叙写,表现的是战争主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理清人物及其行动,梳理清楚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受老兵一家备受摧残的命运,从而体会蕴含其中的主题。如课文开篇就是环境描写,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去发现本文写作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做铺垫。再如最后一段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也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心理补白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体会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以小见大和留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补充,通过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来发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体会对战争的厌恶这个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表达方式来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同时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技巧,能作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
1课时
板块一 导入新课,学法回顾
1.出示战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课前对收集的战争资料的了解,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2.教师导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都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情。我们看过许多关于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它们无不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警示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述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板书课题)
3.过渡:先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请大家浏览一下教材上的交流平台,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4.学生浏览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回顾之前的学习过程。 5.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