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建设项目(1)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公益性建设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体现项目所产生社会效益,而不像竞争性项目那样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目前对于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与社会效益分析大多都停留在定性的层面,缺少量化的分析与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在传统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公益性建设项目与一般性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运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用费用——效益方法将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货币量化,首次创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公益性建设经济评价方法、指标与报表体系。在论文的最后,以花都区汽车产业基地康体公园这一公益性建设项目为案例,对本文所提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
关键词 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消费者剩余,社会折现率
前 言
公益性建设项目不同于竞争性建设项目,不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主要为全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因此,它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项目的盈利层面,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在竞争性建设项目中,由于投资者关注的是项目带来的盈利,在经济分析时注重的是用财务分析项目的盈利和偿还能力。而公益性建设项目建设的目的是站在国民经济的角度上,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所以进行经济分析时应更注重的是对项目的经济评价。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与相关文献综述
早在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程师J.Dupult就已经注意到了用财务分析方法不能正确评价公用事业项目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1844年他第一次提出了消费者剩余概念〔消费者剩余的确切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人A·马歇尔提出),并将它应用于公用事业工程项目的评价中.这是西方经济分析思想的开始,至今西方项目经济分析中仍在使用这一概念.
相向对于投资性建设项目,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在我国是比较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与文献支持的。1989年,出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开始介绍西方公共事业项目的经济分析的发展,但对于我国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提及。2000年,李艳梅和李春来分别发表了《收费公路的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的研究》和《我国民用机场建设的经济评价与融资方式的研究》的研究,但这只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庞大,动则几十个亿,在项目运营时是希望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回收投资资金与运营费用,在性质上有异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并且,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多渠道多方式融资,也有别于公益性建设项目主要以财政拨款的投资方式。所以,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公益性建设项目。我国对于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书籍研究很少,直至2004年,同济大学的黄渝祥教授编写了《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研究》中,才系统地分析了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公益性项目的经济评价。书中把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经济分析、社会经济影响、风险分析三部分,比较详细地对各部分进行了方法的介绍,并提及了用“消费者剩余”量化经济效益的理论。这在我国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中,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对于怎样计算消费者剩余、量化成为经济效益还是缺少了方法的研究和案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