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A.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B. 2H2 表示两个氢分子 C. H 宏观表示氢元素,微观表示一个氢原子 D. H2宏观表示氢气,微观表示一个氢分子。故选B 2.C 【解析】 【分析】
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详解】
A、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时,一氧化碳不能点燃,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除去一氧化碳,选项A错误;
B、铁会与硫酸铜反应,把需要的铁除去了,选项B错误;
C、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选项C正确;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碳酸钙不能,将需要的物质除去了,可通过高温煅烧的方法将碳酸钙除去,选项D错误。故选C。 3.D 【解析】
A、处于潮湿空气中的铁丝,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满足了锈蚀条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锈蚀,铁丝表现出现红褐色铁锈.故A错误.
B、铁丝锈蚀会消耗试管内的氧气,而使管内气体减少,从而造成水进入试管,试管内液面应该上升.故B错误.
C、铁丝锈蚀生成的铁锈仍为固体,所以判断“铁丝逐渐消失”也与事实不符,故C错误. D、空气中氧气被不断消耗,试管内气体减少,水在压强作用下进行试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把铁的锈蚀与空气成分验证两个探究实验巧妙结合,解答时注意两处知识的全面应用. 4.D 【解析】
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不能加入盐酸,故D错误 5.A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详解】
A、生成的Fe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故A正确; B、反应中红色的氧化铁变为黑色的铁,故B不正确; C、不符合客观事实,故C不正确;
D、产生的尾气中含量未反应完的CO,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故D不正确。故选A。 6.D 【解析】 【详解】 序号 A B C D 7.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正确。故选C。 8.D 【解析】 【分析】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以及注意事项来考虑,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1. 【详解】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A正确。
实验事实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故A正确。 反应温度。故B正确。 有、无催化剂。故C正确。 反应物接触面积。故D错误。 高温2Fe+3CO2。
B、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正确;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C正确; D、2H2O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电解水的实现现象和结论,属于实验性简答题,难度比较小,要求同学们都知识掌握牢固,准确。 9.A 【解析】
A、钙元素属于常量元素,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错误;B、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爆炸,正确;C、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是硬水;用pH试纸可以测定“可乐”的酸碱度,正确;D、氢能源是易燃易爆的气体,大量应用需解决能耗、储运等问题;由于水的比热大,用水灭火利用的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正确。故选A。 10.D 【解析】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利用的是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故选项错误。 B、将石油分馏得到石油产品,利用的是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故选项错误。
C、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利用的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差异,故选项错误。 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利用的是氯化钠和泥沙的溶解性不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
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
通电2H2??O2?,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约为4:31=1:8,不是8:1,D错误。
新型催化剂 H2CO2。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A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B错误;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正确。故选D。 12.D 【解析】 【详解】
A.SiO2中的Si的化合价为+4 ,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是正确的叙述; B.选项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是正确的叙述,酒精有可燃性造成的;
D.选项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是错误的叙述,酒精挥发时,分子之间有间隔变大; 故答案选择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Cu2+HNO3C2H5OH 【解析】 【详解】
(1)硫酸铜在水里能解离出阳离子铜离子和阴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硫酸铜溶液中的阳离子为Cu2+; (2)硝酸的化学式为HNO3;
(3)碘酒是单质碘溶于酒精得到的溶液,故溶剂为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14.b>a>c 27.5% 降低温度 无法确定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在t1﹣t2之间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b>a>c;
19gt3℃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38g,(2)所以将20克b溶于5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69g=27.5%;
(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方法是:降低温度; (4)将a、b的饱和溶液从t3℃降至t1℃,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但a,b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无法确定。 【点睛】
对大多数溶液来说,饱和溶液可通过升温、增加溶剂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5.CO2+Ca(OH)2【解析】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CaCO3↓+H2O。
CaCO3↓+H2O CH4
(2)实验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X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氢气燃烧只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为气体 X 可能是氢气、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所以X 中一定含
有的气体是甲烷。
2-16.MnO MnSO4+Na2CO3=Na2SO4+MnCO3? Mn2+ CO3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
变成红色,溶液有气泡冒出 【解析】 【分析】
由表格可以看出锰的化合物的颜色及溶解性,MnSO4 溶液和 Na2CO3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锰沉淀。 【详解】
(1)①固体中,显绿色的是MnO。
②MnSO4 溶液和 Na2CO3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锰沉淀,向 MnSO4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 Na2CO3 溶液,化学方程式是MnSO4+Na2CO3=Na2SO4+MnCO3?。 ③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Na+和SO4,结合离子个数比可知,
2-表示Na+,表示Mn2+。
(2)Co2O3 固体黑色粉末,CoSO4 溶液是粉红色的,向盛有 Co2O3 的试管里加入稀硫酸, 发生反应 2Co2O3+4H2SO4===4CoSO4+O2↑+4H2O,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粉红色,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根据题中信息,结合酸碱盐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MnSO4 溶液和 Na2CO3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锰沉淀。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试管 铁架台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氧气的量较少 2H2O2
?2H2O+O2? 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
出 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 未加二氧化锰的反应 【解析】 【详解】
(1)上图装置中包含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水槽等,任意两种即可;
(2)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氧气的量较少;乙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3)在图丙的气体发生装置中,错误是: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4)由于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能很快分解放出氧气,实线表示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虚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