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52)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①②④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53)相对真理是指(①②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 (5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②③ )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D人类的精神活动
(5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②③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5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③④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5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③④)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58)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③④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②③④ )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③④ )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6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③④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6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③④)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②③ ) A审美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主从关系 (64)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②③ )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6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②③④)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6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②③④ )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③④)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6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②③)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D听从感觉的召唤 (69)科学研究要经过(①②③④) A孕育阶段B准备阶段C明朗阶段D验证阶段 (70)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①③④⑤)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7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
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①④⑤)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7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②③④)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四、判断说明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错误。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规范。
错误。
检验真理的规范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规范。
7.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规范,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每个人的“有用”的规范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归纳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思考题:教材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