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文化艺术内涵的视听语言分析
作者:吴飙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
【摘 要】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绝唱之作,《山水情》透过动画形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进行的视听呈现直到现在都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及意义。将水墨画艺术的视觉呈现;传统乐曲代替对白在听觉上推动影片剧情的进展;最重要的将中国传承千年的哲学思辨蕴含在动画作品中,这些都为中国动画未来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墨动画;古典音乐;视听语言;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091-02
1988年,中国最后一部水墨动画《山水情》标志着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巅峰”,自此,中国水墨动画逐渐绝迹。但是《山水情》中所蕴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听呈现风格,即便在今天也值得中国动画的创作者们为创作出“中国风格”的动画作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水墨绘画艺术的视觉呈现
水墨动画筑基于中国水墨画,“把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于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造成突破世界各国动画片通常采用的线条结构方法,借重墨色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对象,讲求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1]而《山水情》这部动画作品的的创作基础则是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画。中国山水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写意为主。故《山水情》在人物及场景造型设计上并不相同于西方动画片的线条结构,以神似写意为主。以简单的寥寥数笔绘制出重峦叠嶂的群山与纵横交错的河流。山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条进行阻隔,在空间上呈现出了一体视感。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另一特色是“意境”,并且这种意境往往依靠虚实相生而产生。在水墨动画中,意境的产生也是发自虚实之间。象为实,境为虚,画面中的景象往往勾绘简单,以象入境,以境化象。物象与意境之间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意境在动画作品中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画面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白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地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与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2] 在水墨动画中,最易形成意境的手法便是中国水墨画中常用的“留白”手法,《山水情》中大量采用了山水画中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给了观众以想象空间,将营造出的意境让观众慢慢加以品味。在老琴师赠琴之后,渔童独自一人在山峰上抚琴,此后出现了一幅渔童与老琴师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泛舟的画面,在画面中,除小舟与琴师师徒外,江水山峰只能依稀辨认,在小舟周围大量留白,隐约缥缈虚无之感,借此勾起观众的想象,到底二人是泛舟江上,还是仙游于云雾之上?营造出了不识此间何处之感。 二、古典音乐与环境音的朦胧之美
《山水情》在剧情叙事中的一大特色是整个故事中老琴师与渔童二人没有任何对白出现,影片全程依靠声音与画面的配合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影片中声音分为传统的古琴乐与环境音两种。
古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乐器,琴声在《山水情》整部动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全片依靠琴声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老琴师重病昏倒醒后听见渔童的笛声后遂以琴声应和,引发渔童学琴的兴趣。之后渔童学琴,一开始琴声杂乱无序,音色显稚嫩之感。随后画面配合以风吹落叶、高月当空、大雪茫茫,随着稚嫩的琴声变换时空,以此表现渔童日夜苦练地学习琴艺。之后画面突转,老琴师在江边垂钓,而此时的渔童琴技日趋成熟,大有长进。在画面中水中的鱼群也随着渔童的琴声而动。琴声高亢则急,琴声柔和则缓,声画之间的平行结合也从整体上揭示着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扩展了单位时间内的故事容量。整部动画的剧情走向可以说就是以渔童琴艺的升华过程为主干。
此外,环境声在影片中虽不对故事情节发展起主要作用,但是对于时空的叙述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人心会随着声音的变化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变化。在影片中就利用了风声、水声来展现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水墨动画基于水墨画的创作风格,大量的留白会导致观众对于影片空间场景的变换无感。观众所能依靠的就是通过环境音的变化感觉影片时空的转变。风声、水声、笛声、雁声配合着画面帮助观众同时借助视、听双感的感受画面时空中的变化关系。其中鹰声的使用尤为巧妙,琴师指导渔童琴艺有成时,老鹰鸣叫的声音回响天际,顿时在听觉上产生了空谷幽深之感。以音代景,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说是水墨动画在融合了写意水墨画表象方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之处。 三、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像呈现
水墨动画《山水情》的创作者是上世纪在中国动画界声名大噪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品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无论是中国水墨动画还是其根基所在的中国水墨画都受到了中国传统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山水情》中就蕴含着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子。
首先,以琴显儒。儒家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教无类”,老师诲人不倦、弟子学而不厌、师生情深似海。在影片的老琴师与渔童便是这种关系,渔童以打渔摆渡为生,是实实在在的升斗小民。但是老琴师却依然倾囊相授琴艺,渔童也是勤修苦练不分寒暑。老琴师在冬季悉心教琴的同时还会主动为学琴中的渔童烧炭取暖。在琴师将离别之际,琴师以爱琴相赠,渔童跪受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琴并抚琴一曲为师送行。这是中国儒家尊师重教传统的体现,而跪受古琴则是代表着师生之间的一种传承关系。
其次,儒中有道。影片中的老琴师与渔童在表象上体现的是儒家的师徒关系,但是其中却也蕴含着道家的哲学理念。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水墨画意境的来源。“中国人对‘道’的体悟,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3]而影片中老琴师最终选择隐遁于山林之间,消失于重峦叠嶂之间。也是道家无为清净、避世隐居思想的体现。最后的渔童抚琴,画面中既有渔童与老琴师的场景,也有山水之美的表现画面,和光同尘,暗和道家“天人合一”的处世之道。而这证道之物便是那把古琴。
最后,画中有禅。中国山水画以元明时期为最盛。在元明两朝,中国山水画家们在山水画的写意风格上大多都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色空、中道、圆融”等禅宗思想对中国水墨画影响深远,画家为此更讲求深度、空灵、无我,试图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蝉境。[4]《山水情》的画面亦难以脱离水墨画的禅意,山水画面交叠之中自有无穷禅意,等待着观众自己感悟。 四、结语
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巅峰之作《山水情》为中国水墨动画划上了休止符。标志着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动画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中国水墨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开创意义却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相结合。这种艺术融合形式为中国动画进一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62.
[2]杨惠珺.童趣的追忆 自然的回归——关于二维水墨动画的东方审美韵味和趣味性[J].电影文学,2009,(19):140-141.
[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A].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3. [4]赵允智.丹青灵韵《山水情》—中国水墨动画的文化特质研究[J].电影评介,2008,(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