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3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下列不属于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实例的是( )
A.沼气工程 B.桑基鱼塘 C.防沙治沙工程 D.焚烧城市生活垃圾
2.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3.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4.“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城市环境工程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5.下列生态工程模式与典型实例或措施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北京郊区窦店村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甘肃陇南地区的“九子登科”治理模式 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物圈2号”生态恢复工程 D.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6.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7.下列叙述不符合西方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特点的是( )
A.强调经济效益,应用范围较广泛 B.集中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
C.采取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中间途径
1
高中生物选修3
D.集中对已破坏了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窦店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样板,各地可以照搬 B.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 C.不同的生态工程体现的原理完全相同 D.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在于恢复生态 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物质循环再生 ③废物资源化 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 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下列有关矿区废弃的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成了土地、土壤的破坏 B.阻碍植被的生长
C.可能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D.对现今生存的生物无多大影响
11.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产养殖中,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营养级高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B.“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循环系统 C.为保护草原,应做到适应放牧
D.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用“退耕还林”的措施
12.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让造纸厂、酒厂停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13.下面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稻—鱼—蛙共生农业生态系统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转化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说明鱼和蛙在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中生物选修3
(2)分析说明稻—鱼—蛙共生生态系统的生态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需的有机物都依赖于____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
(4)甲和乙相比,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建立甲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高中生物选修3
——★ 参 考 答 案 ★——
1.DBACC 6,DABCD 11 AD
13.[答案] (1)鱼、蛙是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新的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减轻了环境污染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太阳光能
(4)甲 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5)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