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3
“动物的主要类群(上)”。 动物的主要类群
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以及脊索动物门的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等。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是动物的原始形式。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等。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是一类简单的无环节两侧对称动物,有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所以其必须保持身体扁平,以使氧气及养料能够透过渗透来吸收。扁形动物的代表是绦虫、血吸虫和涡虫等。 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是原口动物中一个拟寄生物的门,具有假体腔,但成虫没有排泄器官,消化道退化。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蛲虫、钩虫等寄生虫。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环节动物为两侧对称、同律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有的具疣足和刚毛,多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常见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又称水蛭)、沙蚕等。 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种。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贝类;少数在陆地上的则有蜗牛、蛞蝓;章鱼、乌贼、海蛞蝓的外壳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足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节肢动物由昆虫纲、蛛形纲等外骨骼动物组成,除昆虫外,常见的虾、蟹、蜘蛛、蜈蚣及已灭绝的三叶虫都属于节肢动物。
所有的节肢动物都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身体左右对称(不会再出现蜗牛、海星这种结构了);
2. 分为头、胸、腹3节,但可能头胸合为头胸部,或者胸、腹合为躯干部; 3. 附肢分节,这也是节肢动物得名的原因;
4. 体表有几丁质形成的外骨骼,可以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但由于外骨骼不具有成长性,所以节肢动物会有脱壳的行为;
节肢动物之外的无脊椎动物,肌肉是平滑肌(我们肠壁的就是平滑肌),收缩速度慢,几秒才能动一下;而节肢动物的肌肉是横纹肌(我们四肢上的就是横纹肌),一秒可以动好几下,大幅度提高了它们的运动能力(所以昆虫才那么敏捷)。
“动物的主要类群(下)”。
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1、鱼
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现存鱼类有35000多种,分为盲鳗、七鳃鳗、软骨鱼、辐鳍鱼、肉鳍鱼等几类。鳍是鱼类特有的运动器官。
按照鱼的栖息环境,鱼类可大致分为淡水鱼、海水鱼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河口鱼类。有少部分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洄游。例如鲑鱼(三文鱼)在淡水环境下出生,之后移到海水生长,繁殖期又会回到淡水。 河口鱼类是广盐性生物,可以忍受较大的盐度变化,像鲑鱼等会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洄游的鱼类也属于广盐性生物。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是两栖纲生物的通称。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同时在水中和陆地生存,由此得名“两栖”。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爬行动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现代的爬行动物栖息于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但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现存的爬行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是咸水鳄,可达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只有1.6厘米长。除了少数的龟鳖目动物外,几乎所有的爬行动物都覆盖着鳞片。
大部分的爬行动物是卵生动物,它们的胚胎由羊膜所包覆。然而,某些有鳞目爬行动物能够以卵胎生或胎生的方式直接产下后代。大部分的胎生爬行动物借由不同形式的胎盘给胎儿提供养分,这一点与哺乳类类似。 3、鸟
鸟类是鸟纲动物的通称,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用气囊呼吸。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和流线型的身躯。
鸟类的食性复杂,它们的食物包括植物的花蜜、种子、果实,各种昆虫、甲壳类的各种无脊椎动物,鱼、蜥蜴、蛇、龟甚至其他鸟类。此外,有些鸟类的食谱中还包括腐肉、粪便和人类的生活垃圾等。
目前已知鸟类约有11000余种,中国的鸟类有1500余种,其中特有种70多个。 现存鸟类中体型最大的鸵鸟体高可达2.5米,而最小的吸蜜蜂鸟体长仅5厘米。 4、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也称为兽类,这是一类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它们能够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它们外型差异巨大,小至体长30毫米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都属于哺乳动物的类群。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物种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作为一类恒温动物,它们具备能在较寒冷的环境里保持活动能力,而汗腺等器官可以帮助他们在炎热的环境里控制体温,因此它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温度和地形的生存环境。
从热带草原上的羚羊到极地的北极熊再到高山上的鼠兔和沙漠中的骆驼,到处可以见到哺乳动物的身影。虽然这一类群的动物主要在陆地上生活,也有一些种类已经适应在陆地以外的环境中生活,如飞行的蝙蝠和在海洋里生存的海豹、海豚等。
“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一、传播方式的类型 1、纵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3、面波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应用领域
地震、地球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使用地震仪、检波器来纪录地震波,早期的仪器使用钟摆原理和类比信号纪录地震波,近代的仪器则使用压晶体管和数位信号处理地震波。地震波在介质改变时会有不同的传递速度,并在交界面上产生折射、反射等行为,这些特性被用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三、地震波的种类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波,一种是实体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
1、实体波: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波和S波两种。
2、表面波:浅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显。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具频散的特性,只在近地表传递,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