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重点内容
面部
1、☆何谓面部“危险三角”?其临床意义如何? 危险三角:鼻根和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临意:面静脉无完整的静脉瓣,此区域感染时,可经其交通途径而致颅内感染。
2、试述腮腺浅叶的形态、位置、毗邻及穿出结构的排列关系 (1)形态:略低向外侧、尖向内侧的锥体形 位置:位于面侧区
毗邻:上缘与颧弓、外耳道以及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平下颌角;前临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浅部向前覆盖与咬肌后面的浅面,后缘与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相邻;浅面被皮肤、浅筋膜、覆盖;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传出结构:①腮腺管
②血管、神经:纵行(颈外动脉,颞叶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合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面神经分支与面横动静脉,下颌后动静脉与上颌静脉,颈外动脉,上颌动脉与耳颞神经。 3.☆面侧深区的内容:
翼内肌,翼外肌,上颌动脉,翼丛,下颌N的分支。 头部
1.☆颅顶部软组织的层次及特点?
答: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颅顶肌与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特点:皮肤--厚而致密,血管淋巴管丰富,损伤易修复。
浅筋膜---(1)血管神经多伴行,放射状走行。(2)动脉吻合支丰富,易出血且愈合迅速。(3)神经分布相互重叠,需切口处补充浸润麻醉。(4)淋巴回流方向分区不严格,额区淋巴回流至下颌下淋巴结,枕区回流至枕淋巴结,顶区回流至耳后淋巴结。
帽状腱膜---致密坚韧,若头皮伤及帽状腱膜,伤口裂开较大。(esp.横向断裂)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1)组织薄而疏松,活动度大,头皮撕脱伤多发生于此。(2)范围广,若出血或积脓可蔓延至全颅顶 (3)临床上称为颅顶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致密结缔组织。与颅顶骨借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出血范围局限。
2.☆如何鉴别颅顶皮下(浅筋膜内)、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
答: 皮下出血时,由于血管壁被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紧密固定,创伤断裂后不易自行愈合,故出血较多,需及时压迫或缝合止血。
腱膜下出血时,范围广,可蔓延至全颅顶。 骨膜下出血时,范围局限。
3.颅顶部软组织大面积撕裂伤(常因暴力牵拉所致)多发生在哪一层? 答:腱膜下间隙。
7.☆海绵窦的位置,内容安排及联属关系如何?
答;两侧海绵窦经鞍隔前后的海面间窦相通,因此,一侧海绵窦感染可以蔓延至对侧。海绵窦前达眶裂内侧部,与眼静脉,鼻丛,面静脉和鼻腔的静脉相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借此扩散到颅内的海绵窦。海绵窦后端与颞骨岩部尖处的三叉神经节相毗邻;海绵窦后端与岩上窦,岩下窦相连通,此两窦向后分别汇入横窦和颈内静脉起始部;海绵窦后端两侧连通处尚向后与枕骨斜坡上的基地静脉丛相连,该丛向下续与椎管内静脉丛。椎管内静脉丛又与体壁的静脉相连通,因而腹膜后间隙和纵膈后间隙感染等,可以经这静脉丛蔓延至颅内。海绵窦中部的冠状面呈三角形,外上角近似直角,上臂平鞍隔,外侧臂内侧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内近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与之相邻的展神经通过。由于窦的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互毗邻,因此垂体肿瘤可以压迫海绵窦,除引起动眼神经和展神经等功能障碍外,尚可影响眼静脉回流,导致眼球突出等症状,称此为海绵窦综合症。 8.垂体的位置毗邻如何?垂体肿瘤可能出现的压迫症状有那些?
答;垂体被包埋于蝶鞍的垂体窝内,位于鞍隔与垂体窝底之间。垂体呈横椭圆形,其下方隔垂体窝底与蝶窦相邻;垂体窝底形态多数平坦或凹陷,少数隆起。垂体上方借鞍隔和上方的大脑动脉环和前上方的视交叉相毗邻,垂体前叶的肿瘤可以将鞍隔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眼聂侧视野偏盲。但视交叉与蝶鞍和垂体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多数人视交叉位于鞍隔和垂体的上方,少数位于鞍结节的前上方或其后上方,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差异,且视交叉和垂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故垂体瘤不大时,可不伴有视交叉受压的症状。垂体的前后方分别邻鞍结节和鞍背,垂体肿瘤时,两处的骨质可因受压而变薄,甚至出现骨质破坏的现象。 盆部:
1.盆腔脏器的排列关系如何?直肠指诊时,其前方在男,女性分别可触到那些结构? 男性:膀胱及尿道,输精管、精囊及前列腺,直肠 女性:膀胱及尿道,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直肠
直肠指诊:向前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子宫颈等器官;向后可触及骶、尾骨的盆面;两侧可触及坐骨棘、坐骨结界,女性还可触及病变的输卵管、卵巢和骶子宫韧带等。病理情况:输尿管盆部病理增粗、坐骨肛门窝脓肿、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积液等也可通过直肠指捡触及。
2.膀胱空虚或充盈时,膀胱与腹膜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空虚时:腹膜外位器官
充盈时:腹膜间位器官,盖于其上的腹膜反折线也随之上移,以致无腹膜覆盖的膀胱高于耻骨联合上缘以上,而与腹前外侧壁相贴。
临床意义:膀胱充盈时,沿耻骨上缘穿刺膀胱可不经腹膜腔。
进行膀胱肿瘤切除或膀胱切开取石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充盈膀胱,在腹膜外进行耻骨联合上膀胱造口术可不污染腹膜腔。
3.☆子宫切除术,游离子宫时需切断哪些结构?术中应防止损伤哪些重要结构?(书上没有,自我总结,如有错请谅解)
子宫阔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骶子宫韧带,耻骨子宫韧带 应防止损伤输尿管
4.何谓子宫附件?
子宫附件:卵巢 输卵管。
5.☆ 肛门括约肌如何区分?手术时切断哪些肌肉可造成患者大便失禁? 肛门内括约肌:直肠壁的环形肌层在肛管处明显增厚形成。 直肠外括约肌:环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
(1)皮下部:肛管下端皮下,肌束呈环形 浅部:皮下部深面,肌束围绕成椭圆形 (2)深部:浅部上方,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壁纵行肌层外面
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层的下部等,在肛管直肠移行处的外周,共同构成的强大肌环称直肠环。此环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手术时若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胸腔:
1. ☆ 乳房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乳房小叶脓肿切开引流如何选择手术切口?为什么?乳房后隙脓肿如何切开引流?为什么?
结构特征-----乳房由乳腺,脂肪,结缔组织和皮肤等构成。乳腺位于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分隔成15-20个乳腺叶。每一叶有一个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的输乳孔。
乳房小叶脓肿切开引流时应作放射状切口,以防损伤输乳管。因为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乳房后隙脓肿时宜行低位切开引流术。因为乳房后间隙脓肿易向下扩散。
2. ☆ 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如何?乳房外侧部癌肿时,癌细胞常先侵犯哪些淋巴结群?临床检查在何处能触到这些肿大的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乳房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腋淋巴结,部分回流至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和膈上淋巴结等。
乳房外侧部癌肿时,癌细胞常先侵犯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前群)。
临床检查-----①腋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转移灶较小时,淋巴结不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较难触及。转移病变一般是累及胸肌外侧淋巴结,触之多较硬,不规则,活动度欠佳;②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多位于左侧锁骨上窝或右侧锁骨上窝,病灶较硬,一般较小;③内乳淋巴结:转移常不显著,术前无确诊的方法,只有肿瘤生于乳房内半部时,则在超根治于手术时才能发现;④上肢水肿由腋窝淋巴结广泛转移:触诊可触到腋窝或锁骨上有固定、融合肿大的转移淋巴结。
3. ☆ 试解释乳癌时,为何会出现肿瘤表面皮肤下陷,“桔皮样变”及乳头回缩现象?
乳腺叶间脂肪组织包于乳腺周围,其内有许多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的结缔组织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由于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乳腺癌时,该韧带相应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皮肤表面呈“桔皮样变”。
另一方面,癌细胞阻塞了皮下淋巴管,即可出现皮肤水水肿,也可导致出现“桔皮样变”
5. 在胸部腋后线第九肋间隙进行胸膜腔穿刺时,其穿刺针由浅入深依次过哪些结构?穿刺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穿经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注意:从肋间隙中部穿刺,以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
4. 肋间血管,神经如何走行?在胸壁的前部(气胸时),后部(胸腔积液)行胸膜腔穿刺何处是适宜的进针部位?需经哪些层次(浅→深)结构方可达到胸膜腔?(提示:锁骨中线第二或三肋间隙,腋后线或肩胛下线第九肋间隙) 肋间血管,神经走行
(1) 肋间后动脉:共9对,起自胸主动脉,行于第3—11肋间隙内,该动脉起初行于肋胸膜与肋间内肌之间,在肋角附近发出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骨上缘前行,本干延续为上支,在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沿肋沟前行。
(2) 肋间后静脉:与肋间后动脉伴行,向前与胸廓内静脉交通,向后右侧注入奇静脉,左侧注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3) 肋间神经:第1—11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相应节段的肋间隙中,称为肋间神经。 胸壁的前部(气胸时)穿刺: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后部(胸腔积液)时穿刺:肩胛下角线7~9肋间;腋后线7~8肋间
穿经的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6. 依据心的毗邻心内注射应在何处进行?应避免损伤什么结构? 心内注射:
(1)于心前区左侧第4或第5肋间隙的胸骨左缘旁开2cm处,沿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右心室;或由第4或第5肋间隙心浊音界稍内侧刺入左心室,一般刺入4—5cm深,抽得回血后,即注入药液。
(2)或于剑突下偏左肋弓下约lcm,穿入皮下组织后经肋骨下缘,与腹壁皮肤呈l5—35度,针尖朝心底部直接刺入心室腔,抽得回血后,即可注入药液。
避免损伤的结构:从肋骨上缘进针,以免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
7. 心包的构成如何?何谓心包裸区?心包穿刺应在何处进针?穿入何处? 心包的构成:
(1) 纤维心包:位于外层,是一个底大口小的锥形囊,囊口在心的右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延续,囊底对向膈中心腱并与之愈着。
(2) 浆膜心包:分为脏,壁两层,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壁层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连,脏层紧贴心肌表面(即心外膜)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外面。
心包裸区:纤维心包的前部,大部分被左右肺的前缘及胸膜覆盖,但在第4—6肋软骨高度因胸膜前界形成心包三角,使心包直接与左第4—6肋软骨内侧部,第4—5肋间隙及胸骨下部的左半相邻,这个区域称心包裸区,可在此部位进行心包穿刺和心内注射。
心包穿刺:1.剑突下与左肋缘相交的夹角处;2.左侧第五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厘米处 刺入心包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