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教学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王 璟
一、目前对数学阅读产生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不重视数学阅读的培养
在我们教学中有很多现象令人遗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却为广大教师所忽视。因二期课改的要求,现在的一节课从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但是内容却比以前增多。所以教师为了赶进度加快了课堂教学的速度。只重视对一些概念性语言的阅读与理解,但对于一些题目要求觉得孩子还小认识的字不多通常都是自己读过,或是某些个别学生读。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读题。如上公开课不用教材,只用习题纸已成为一种风气。总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过程顺畅,教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学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一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也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2、学生自身不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题目通常都有些它固定的特点和模式,因此学生多数喜欢依照自己平常的解题习惯做练习,导致学生做题只求其果,不求其因。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目前已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若遇到题型稍作变动,便会出现“不理解”“不会做”的现象。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朋友,由于受到识字量的影响对于一些文字比较多,或需要从给出的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常出现“迷茫”现象。
那么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否一样?数学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实效性?低年级小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数学阅读的方法?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二、数学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97);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1997)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
数学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甚至再创造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数学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通过运用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正确处理信息,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三、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依照目前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数学阅读的意义。我认为,从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那一天起,数学阅读就一直贯穿于他(她)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而且要循序渐进,时刻关注。但数学阅读又不同于语文阅读。有时语文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 认真细致。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常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因为老师的重视,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书应该怎么放?人应该怎么坐?等等。但一离开语文课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读了,其实并不是学生不会读,而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不强调这一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
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手、口、脑统一
要求学生在读书或读题时,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用左手按书,右手指点所读内容,逐字读清。这并不是形式主义,确实是根据儿童的身理和心理特征设定的。根据阅读的含义,它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数学又是一种文字、图像信息高度集中的语言,对阅读的要求更高。可是儿童的心智都还没有达到此水平,因此必须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
2、遇题先读
由于小学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和抽象性。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解说术语,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通过多读来领悟。阅读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多读、巧读,读出学问,读出兴趣,读出数感。减轻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当低年级学生初次遇到判断题或是填空题时,老师读题他都能正确回答。但凡是自己读题,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答案。有时候教师根本不需要多加讲解,只要求学生大声地把题目再读一遍,学生便会理解题意。有些教师或家长常会说这个孩子太粗心,其实是他先前没有认真读题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求学生一定先认真读题,有时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再仔细解题。
(二)循序渐进,指导阅读
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是数学阅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阅读分为三层来指导。
1、以“领”为先
这里的“领”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对于学生感到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使学生正确理解书(题目)中出示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对于一些课题的阅读,当碰到学生不认识的字时,要加以解释,并抓住关键字让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比如:在教授《合在一起》这节课时,当出示课题以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认识了“合”这个字,配合适当的动作,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是把两部分的东西合起来——做加法。
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语言领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突出重点、强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领读,让学生学会读题,迈出数学阅读的第一步。比如:在《度量》这节课学生们第一次认识“厘米”“米”和“毫米”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读,反复说。这不仅是让学生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说这几个比较拗口的名词。
对于一些练习题,起初还是要以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为主。因为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识字量不够的问题,也逐步教会了学生读题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一切都是从不会到会。之前,教师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所以常常造成学生离开课堂就不会答题现象。如果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这些教学,我想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引”为渡
“引”即为引导,当学生初步学会数学阅读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语言。因为数学是包括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等。在学生阅读前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数学问题,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低年级的数学书中包含着大量的图文信息,不给学生一些提示,他们很难找出图文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因此要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逐步找出图文中所隐藏着的数学信息。
在低年级教材中通常书上会以图的形式出现一些做好的例题,学生不易看出重点。教师可以提出“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想小丁丁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读图,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尤其是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图中的文字,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读一读这些文字,因为很多定理、法则都蕴藏在这些文字中。
有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
照、印证,加深理解。比如:在教授《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这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题,再打开书与例题比较自己做得是否正确。再通过阅读书上提供的计算法则,找出解题的方法。
3、以“放”为根
“放”指的是放读,就是学生的独立阅读。当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的量后要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提出问题或质疑,或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数学认知与阅读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让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产生不同的发现和表达。
在读一些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些文字较多的题目。要求学生先初步通读一遍,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再重读,以突出关键抓住重点。在读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条件、问题),运用适当的缩句找出题目中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当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比如:二年级的《三位数加两位数》,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上内容,再交流自己喜欢的几种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说说书上没有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开拓了孩子的思维模式。这才是培养孩子数学阅读能力的根本目的,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懂那些文字、图像信息高度集中的数学语言,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四、数学阅读教学的作用
1、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按照认知学习论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发生交叉作用,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同化并产生新意义。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同样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阅读是学习活动的形式之一,是思维的基础。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