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要强调三种意识
从历次诗歌鉴赏题答卷批改中,我发现这一题得分率普遍不高。学生也时常反映诗歌鉴赏题答起来吃力,存在望而生畏情绪。这与平时学生对这方面的训练不够有关,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正确的解题技巧。要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除了要强化训练外,我认为诗歌鉴赏中要着重强调三种意识。 一、读诗意识
诗词鉴赏的前提是读懂,但是,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匆忙读完一遍,走马观花根本没有读懂,只凭一个模糊印象,甚至什么印象都没有,就生硬作答,结果是言不及义。读不懂诗歌,这与考试时间紧有关,与答题时心情急躁有关,更与学生缺乏读诗意识有关,不能静下心运用联系与想象复活诗境,对诗境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对诗人的感情似是而非。理解这一关过不了,接下来答题就无法水到渠成,答不到点也就在所难免了。因而,我们一定要有读诗意识。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失分病例:词的上阕描绘了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写出了萧条、冷落的景象。
病例分析:病例对画面呈现的主色调解读有误。究其原因是对原诗没读懂。如果调动想象置身于“柔桑”“嫩芽”“细草”“黄犊”等意象构成的画面中,不难体会诗中描绘的是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词尾“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更是直接点出“春在溪头”,溪头一派春意。无疑整首词主色调是生机勃勃的。而病例误解了上阕景色的格调。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诗词内容浮光掠影,缺失了对诗境细密的领会,只习惯性的盯着“寒林”“暮鸦”,以偏盖全。不懂诗意就仓促答题常常事与愿违。
应对策略:静下心来读懂诗词,反复琢磨,达到“入其境,悟其情”。答题时一定要克服急躁心理,展开想象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倒装等特点,补足诗意;抓住关键词,仔细琢磨妙词佳句,领悟诗味;整体解读,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注释,准确感受诗情。 二、审题意识
许多同学审题不清就贸然答题,结果是驴头不对马嘴,造成失分。题目限制着答题角度、方向和答题范围等。有的要求分析,有的要求概括,有的要求赏析,各不相同;有的需结合全诗,有的针对其中某一两句,千变万化。如不仔细读题,就会答有所漏甚至答非所问。审清题干,弄懂答题方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答准,答全。例如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失分病例:同意。“看”,就是“回头看”。想看又不敢看,每一次回头都心痛无比,写出了依依不舍。
病例分析:审读题目,题干隐含的要求是对“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一观点进行求证或推翻。因而我们要回答的便是对这一观点予以解说。题干中已经暗示了“看”的妙处有两点:看似平常,其实传神;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题只需结合诗句对这两点予以具体化即可。病例分析了“看”的意思和其中的感情,对它“传神”“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一点未能有力的解析。题目问的是:“看”看似平常实则传神,能真切透露主人公形象。病例答的是:“看”写出了不舍之情。审题不准,答跟问契合度低。
应对策略:做题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题,逐字逐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抓住题干中关键词语,反复推敲;划出题干中的显信息,琢磨隐含信息;明确命题指向,答题角度、答题范围,确定答题要点。切实弄清楚题中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答相扣无懈可击。 三、规范意识
不少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太低,不是因为答案写得少,而是所写的答案或是泛泛而谈失之笼统,不能结合诗境具体分析;或是因缺乏一定的鉴赏知识而游离题意,不知所云;或是言之无序,言语混乱,随意性太大;或是答问脱离,答非所问,不够严密。这些大都与缺乏规范的答题意识有关。例如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中展现的是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诗人因有人来访而十分喜悦,展现的是诗人快乐、质朴、率真的形象。“花径”“蓬门”第一次为友人而打扫、敞开,可见诗人对友人到来的极为欢喜;酒菜不丰,“盘飧”“旧醅”道出诗人的歉意与拙朴。酒到兴处隔篱呼取,这一细节透露出饮酒的畅快以及主客间的亲密无间,也展现出诗人的朴实率真。
失分病例:友人到来,心情很快乐。他孤独寂寞愁苦,他忧国忧民,漂泊不定,家贫而又很少有朋友来访,因而孤独寂寞。借景抒情,舍南舍北只有春水,成群的鸥鸟日日飞来,抒发了诗人寂寞的心情。这样伟大的诗人,生活却如此艰辛,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病例答题不规范首先是答题混乱,分不清重点,先说了感情,而后又分析借景抒情,最后又抒发自己的感叹,到底令人弄不清答案的重点在哪里。第二点是答非所问,题目问的是“诗中展现的诗人形象”,而答案探讨了“诗中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等问题,答题方向出了问题。第三点是答题方式,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答,病例笼统概括,只有一处结合诗句,却又跟诗人形象不着边。
应对策略:答题要有规范意识,答问相扣,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首先,要答扣着问,紧紧沿着题干所要求的方向作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严格按照题干规定答题;答案各个要有条理,或按诗句顺序,或按轻重主次为序,清晰明白,一目了然;要结合具体诗句,言之有物;符合逻辑,言之有理。
诚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重在反复历练,而强化读诗意识、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无疑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提高解题正确率,将有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