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

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

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他强调翻译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

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翻译目的也就是翻译要求,包括译文接收者的使用目的、时间、地点、情形、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的功能等。(1)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在连贯性指导下帮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连贯。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实际意义,译文接受者必须能读懂译文。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了译文和原文的相似度,译文和原文之间要有语际连贯。在此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和形式

是由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所决定的,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可以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上述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kl9w4qc9f8jj329nz0t2wkqq4mjdl00m3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