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第三讲 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简要总结2010年“三农”工作,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2010年,面对一系列困难,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强劲势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显著成就。 (一)取得显著成就的表现:
一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
二是农民收入增量再创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际增长10.9%;
三是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总体要求。这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原因:(“六个有力有效”)
一是中央政策支持有力有效。中央在2010年初发出1号文件、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农业生产突出问题,抓住关键农时,多次出台指向明确、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保障了重点地区、主要品种稳产丰产。
二是科技装备支撑有力有效。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集成使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机械争抢农时,加强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损失,为抗灾夺丰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市场价格拉动有力有效。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保持了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是抗灾救灾应对有力有效。认真研判灾害发生趋势,防在未发之时,避在危险之前,做到了科学防灾、主动避险;充分发挥独特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做到了有序抗灾、高效救灾,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五是改革举措推动有力有效。积极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向林地、草原覆盖,农户家庭经营向联合与合作迈进,资源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农民就业向多渠道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六是各方工作协同有力有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综合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农口各部门恪尽职守、锐意进取,“三农”战线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迎难而上、负重拼搏,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形成了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2010年“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同时,还应当看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不可低估。
二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国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可低估。
三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作用因素复杂多变、起伏波动趋于频繁,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低估。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
“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遍览各国发展进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及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顺利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三化”关系,农业
3
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纵观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能繁荣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调整,各项建设就会出现波折。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揭示,“三化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
“三化同步”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些领域出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折点,一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凸显,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剧,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增强。
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资、农机、用工、土地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必然转化为农产品的高价格,必然要求农业的高补贴。
三是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根本改变,但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
四是工农城乡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形势好坏、农村发展快慢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对“三农”的拉动日益明显。农业农村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三化同步”既提出了要求和压力,也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三化同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现阶段突出强调“三化同步”,着眼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化同步”既是重大任务,也是重大原则,必须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4
“三化同步”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将为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将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切实体现“三化同步”的要求,真正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努力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全面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
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利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强化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有效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
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农民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增进农民福祉。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文化惠民工程等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