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 “实践唯物主义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 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

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 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 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 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 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

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 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1 / 44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 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 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 而起作用。

9.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 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 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 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 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 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 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 的改造。

五、论述题

1.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 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 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 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 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 发。

2 / 44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 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 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 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四、简要回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 用。 1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4.如何理解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6.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7.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9.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0.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

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 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 ”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 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 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3 / 44

( 2)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 “生而知之 ”和孟子的 “良知、良能 ”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 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 “学而知之 ”和“困而学之 ”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 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 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 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 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 ——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思想。

2. [材料I]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 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 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 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 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 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 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 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 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 ―也许是唯一的 ―人类活动, 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 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 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 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

请回答:

(I)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4 / 44

( 3)简述波普尔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 ”的观点。 [答案要点]

(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 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 真理的过程。

(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 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 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 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 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 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 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 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3(附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2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5 /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khce443gl97tl37kuug5o77k30e8m00qo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