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本质论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的定义迄今已有上百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 1、客观精神说
(1)定义:认为艺术是“理念”或某种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2)代表:
A.德国古典主义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B.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1)定义: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2)代表:
A.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掺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B.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他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C.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在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成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定义: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2)代表: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咋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①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②它更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是的艺术甚至比他所模仿的现实直接更加真实。
B.俄国19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此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等多种颇有影响力的说法。历史上不同的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踢输了许多精辟的、颇有见地的见解。
二、如何理解艺术生产(2012年 P25)
三、艺术的形象性
1、定义: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正如普列汉诺夫说过“既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他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2、特点:
(1)艺术形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这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赞叹而又迷惘的作品。这幅画中的少妇,据说是一个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刚刚丧子,达芬奇为了花好这幅画,历时四年,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人物的面部特征,研究明暗变化,设置为了使少妇保持心情愉悦,专门请了乐师在他旁边演奏,无疑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寄托了画家的审美理想。画家是通过这幅作品,变现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
又如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他在参观了他的好友加尔特曼的遗作展览会后,触景生情,冥思苦想完成的。套曲由十首小曲组成,每一首小曲以一幅图画组成,并运用“漫步”这样一个主题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些乐曲没有单纯的描绘图画的画面,而是深入的表现作曲家在观看展览后的种种体验和感受,达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高度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中外美学史上对此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例如,刘安在《淮南子》中说道“画西施之美,美而不可说;过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由此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例如,罗丹的著名雕塑《巴尔扎克像》,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部轮廓,朴实简练,而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家炯炯有神的双眼,那双眼睛突出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座雕像的成功就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纵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中外美学史上对此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清代金人瑞在赞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时曾说过“《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又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具有极其深刻的性格内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艺术形象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艺术典型。阿Q就是很成功的艺术典型。但艺术典型更加独特,更加普遍,是对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
总之,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之为文艺作品。
四、艺术的主体性
1、定义: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或者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是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2、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为艺术家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例如,同样是画马,唐代画家韩幹的马注重实际观察,匹匹肥大,《照夜白图》只用了不多的笔墨,便绘出了这匹御马肥大的身躯和不安静的四蹄,给人以栩栩跃动的感觉。而元代画家赵孟頫师其意而不师其形,《秋郊饮马图》匹匹精神抖擞,表现出马的健美和善于奔跑的习性。同样是马,在两位画家的笔下却有如此鲜明的区别,正是由于艺术家主体性的融入,使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例如,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曾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命题相同,但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看完《哈姆雷特》之后,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感动,不但两眼流泪,而且嚎啕大哭。与之相反,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后却十分冷漠,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没有任何性格的人物,是作者的传声筒而已”。
综上可知,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以为这创造性和创新性。
五、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属性(2011年 P10)
六、艺术与政治
1、概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纸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作为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因此它同这些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而密切的。 2、政治影响艺术
(1)政治促进艺术发展:先进的政治可以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分析了格里菲斯等人的创作经验之后,根据新生苏维埃政权对电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