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word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焦耳发觉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法拉第发觉电磁感应定律;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门捷列夫发觉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进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关心学生把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形,分析其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庞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换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进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进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靠于科学技术的新发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明白得。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进展,不管是欧洲各国政府依旧资本家,都普遍认识到科技在富国强兵和市场竞争中的庞大作用,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国民教育事业,科学发觉不断涌现,因而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新课教学
一、科学新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结构表格,师生共同逐步完成下表:
摸索:1)与17世纪自然科学相比,到19世纪自然科学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显现更多的科技发明,各学科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各学科体系的大综合。 2)该时期的科技成就与17世纪的自然科学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确实是在继承17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进展,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自然科学的进展与社会生产专门快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许多发明制造正是运用了自然科学理论,由此表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由此可知,近代自然科学进展的缘故有哪些?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①社会生产力的进展专门是资本主义的不断进展,为科技进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资本主义进展需要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改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客观上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③前人的科技成果被后人所继承;④科技工作者自身为科技献身的勇气以及刻苦研究探求的制造精神。 二、电气和汽车时代的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进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人们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期望更好的机器和更强大的动力。正是这种需求,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现具备了必要性。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结合,实现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截了当运用到生产中去,制造了条件,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现具有可能性。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进展要紧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这些科学技术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第二次大突破,促进了一次新工业革命的产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确实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电力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电磁学理论 一系列电气发明有:
1870年格拉姆发明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电车、电焊、电影放映机等的相继问世;美国人爱迪生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成网络,等等。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另一项重大成就。
第一,这项应用技术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 70至 90年代初,德 奥托发明了四冲程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戴姆勒发明了马力大而体积小的轻内燃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狄塞尔设计了简便节约的内燃机(以柴油为燃料,故又名柴油机。)
其次,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晚期,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显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接踵涌现,一个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第三,内燃机的发明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的创
建,也促使石油开采业和炼制业迅速进展起来。石油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
4.电讯事业的进展
英 科克、惠斯通 研制出第一台电报机;1844年,美 摩尔斯发明无线电报码,打下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进展起来。 1876年,美
贝尔发明 ,从全然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近代电讯事业的进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小结
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摸索一下,两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生议论并回答)
1)进程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缘故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要紧发明,差不多上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觉为先导的。
3)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要紧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体会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觉基础上的应用。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及其对各国的不同阻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
4)发生的地域范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发生在英国,而且要紧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5)阻碍: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因此,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如此,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能够吸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能够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进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能够借鉴先行者的体会,幸免或少走弯路,如此,他们就能够专门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能够居上。
第十三课 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雨果、大仲马、拜伦、雪莱、普希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2)美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杜米埃、库尔贝;印象派绘画及其代表画家莫奈、凡·高。3)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贝多芬;民族乐派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2)通过对世界近代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水平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立足于现实社会,从各个角度观看和摸索现实社会,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2)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进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近代科学的进步,造就了文艺的推陈出新,不朽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与风貌的表达。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word教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