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解题技巧 文言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实词 、虚词的理解和语句翻译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和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因此,掌握一定的规律,尤为必要。 一,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按高考要求,我们要掌握10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1.字形推断法

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1: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2.通假字推断法

如果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清的情况下,试着用同音通假来寻求词的意义,可能有收获。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Word 资料

句中的“倍”,若解释为“加倍”,肯定不通,若以同音通假“背”而解释为“违背”,就通了。又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的“蚤”,若解释为跳蚤,肯定不通,按通假解释为“早”就通了。

3.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大量的文言实词,掌握了一定量成语后,可以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了。

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屈原《涉江》)中的“薄”,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推断其语义为“迫近”。 4.语法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

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例5:【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后面不能带宾语。因此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也活

Word 资料

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那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5.整齐句式推断法

文言句子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现象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和“被”词性、词义相同。都是动词,“遭受”之意。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就是“用”。再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逸豫”与“忧劳”相对,词义相反,是“安逸享乐”的意思。

6.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逐一排除很费时,“郦元之所见闻,殆与吾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一句是说郦道元有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不够详细,由此推断“言”是“叙述”;二句是说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原因,只是因水平低,不能记载下来,可推断“言”是“记载”而不是“说”。 7.代入检验法

北京文言考试多是客观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义项代入进去检验就明白了。 二,记住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即所谓“实词虚化”。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6:【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Word 资料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7:【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啊),也可以理解为兼词“于之”(在其中),是根据翻译来定的。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例如:为、以),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与后面所接的成分是构成一个介宾短语还是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如与后面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在文中起连接上下句的作用,则是连词。

例8:【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是介词,向;2句“为”在句中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因是连词,表原因,译作+【而是】因为。

例9:[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句“以”虽在句首,因后面带宾语“其”,是介词,因为;2句“以”连接前后两个形容词险和远,是连词,并且。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以”作介词和连词时很容易混淆,如果掌握了规律,就不难分辨了。 三.北京高考实题分析:

Word 资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共12分) (北京10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1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

Word 资料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解题技巧文言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语句翻译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和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k1b60pzvv3uh255c6he20sz532aec00cc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