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运转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但是作为信息化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仍处在成长过程中,纺织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纺织产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并存,信息产品质量不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信息孤岛”较多,信息资源共享举步维艰,纺织产业目前还未真正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络平台。
在纺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目前涌现了以“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中华化纤经济信息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大型行业信息服务网站,为行业用户提供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专业化信息服务,是纺织企业获取行业信息、市场信息的重要来源。目前有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类网站约100多家(不含企业自己网站),行业涉及包括纺织、服装、服饰、纺机、家纺等在内。
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应该根据浙江纺织产业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继续大力完善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行业电子商务建设,充实公共服务信息,包括政策资讯、国内外行业信息、科技技术情报、技术开发和产业标准检验等。完善的纺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为纺织企业,特别是产业聚集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给予较大的提升,从而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化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及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和人才信息等,从中感受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得运用只停留在企业的销售管理上,没有深入到企业本身内部的资源运用上;把纺织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上,没有充分认识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浙江的纺织企业一定要全面重新审视信息化对产业的影响,重视企业内部资源运用和挖掘,建立起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对接,改变企业供应链的模式、创造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加快客户的反馈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推动纺织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建设
欧美国家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中,国际纺织品技术标准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近几年,欧美等国频频提升绿色纺织技术标准,尤其纺织产业的生产过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的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的匮乏,并不能充分掌握绿色纺织标准,从而在新产品开发上形成被动的局面,给企业的产品升级造成了困难,在市场的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政府和地方行业协会应该提高对纺织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国外新标准的研究,积极收集和掌握欧美等国的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以打消技术壁垒对浙江纺织企业的影响。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浙江纺织要谋取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成功,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国外纺织标准的跟进上,而应该在行业标准上占领制高点,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铺平
24
道路。尽管,中国纺织纺织行业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是,浙江的纺织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与纺织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下,有能力在个别领域中展露头角,尤其新原料、绿色纺织和产业纺织中可以有所作为。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全力推动企业在此方面的工作。
第三节 以技术创新促进品牌建设和出口结构优化
一、政策上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
目前,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纺织产业是基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良好的环境有了高速的发展,但产品是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的服装产品,产业和装饰类得比重相当的小。欧美日发达国家由于昂贵的劳动力的制约,从服装类的纺织产品转向了装饰类和产业类产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和资金密集性的纺织用品,行的是高科技与环保的路线。
借鉴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浙江纺织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的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建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增加研发资金的比重,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和原创技术,特别要加大对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纺织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增加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积极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的合作,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新技术的推广。除了自主开发外,企业应该要结合自身的状况,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可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政府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浙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刺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动力。 在浙江省,有许多的纺织科研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政府和行业组织协会应该创造条件,推动企业与学校及机构的合作,扩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其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企业也可以选择与科研机构对接,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利用先进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
在2000-2008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7.5公斤增加到15.5公斤,但与发达国家30-40公斤的纤维消费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均衣着类消费将继续保持13%以上的增长。目前,中国服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日益明显。中国消费群体对服装的品位、舒适性、功能性和环
25
保要求不断提高,符合流行趋势、个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产品在大中型城市的需求持续扩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对品质好、价格适中、款式新颖的服装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的大量增长为设计研发能力强、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也给产品质量好、成本控制能力强、专业市场渠道畅通的企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欧美日品牌的服装公司看好中国未来的市场,纷纷进入中国的大中城市布局,以期未来能领先一步。
浙江的纺织企业应该抓住国内消费升级换代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拓,实现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的转换。要充分重视发展品牌的重要性,立足纺织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可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企业采取与国际品牌联合或买断、收购国外品牌等方式做大品牌。浙江的本土纺织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如宁波雅戈尔、杉杉和罗蒙西装、温州森马和美特斯?邦威的休闲服饰和杭州的女装,要利用浙江纺织的优势,把品牌做大做强。
三、优化出口区域结构
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是有利于浙江的区域经济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纺织企业已面临土地资源的匮乏、生产原料的能源短缺等各方面不利的因素。而中国的中西部的劳动力、土地、市场优势明显,可以考虑把生产过程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转移到那里去,发挥中西部得比较优势。同时,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可利用其他地区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纺织产业。例如:国外设厂和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利用各种区域性优惠安排,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且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企业主动进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和销售终端,与国外的生产商和零售商结成互补双赢关系,以合作求发展。
浙江纺织业要加快市场多元化策略。目前,纺织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对于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所占比重依然很低。随着经济危机后,西欧、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的消费能力降低,那企业应该加大对其它地区的开发力度,开拓东欧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26
参考文献
[1] 陈曦,计嘉元:《浅析浙江纺织业出口的现状和转型问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4期。
[2] 陈金怡:《产业经济向创意经济的转型——广东纺织服装业转型战略实施研究》,《中国纺织》,2009年第11期。
[3] 程志华,郑健壮,沈绍杰:《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中国外资》,2010年第11期。
[4] 葛广宇:《技术标准对江苏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 顾庆良:《基于信息技术的纺织产业链整合与敏捷体系》,《印染》,2003年Z1期。 [6] 顾庆良,寇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山东纺织经济》,2004年第5期。 [7] 顾庆良,赵健茹:《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江苏纺织A版,2008年第4期。
[8] 郭慧敏:《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9] 黄海源 :汇率波动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finance/Forward/201008/t20100819_40708.htm。
[10] 姜书竹:《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SWOT分析》,《商业研究》,2007年第9期。 [11] 李陵申,顾庆良,祝秀森:《中国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纺织学报,第28卷,第5期,2007年。
[12] 李国平,黄国勇:《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6。
[13] 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
[14] 孟万化:《纺织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策略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丝绸》,2007年第10期。
[15] 苏竹青:《我国纺织业比较优势的创新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6] 童相娟,殷庆坎《浙江纺织业该如何转型升级》,《浙江经济》,2009年第4期。
27
[17] 彭羽:《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18] 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 [19] 王涛:《中国服装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0] 王艳:《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1] 徐娟娟,费章凤:《关于中国纺织业转型与升级的思考》,《特区经济》,2009年第4期。 [22] 谢立钦:《中国地方纺织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升级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论文,2005。
[23] 杨叶辰:《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提升的途径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1期。 [24] 张其仔:《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25] 张瑞,徐明:《上海纺织产业在创新中实现产业结构向现代纺织转型》,《上海企业》,2007年第3期。
[26] 赵宏,黄故,马涛:《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
[27] 赵晓颖;《“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8]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29]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 [30] Raphael Kaplinsky and Mike Morris,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Prepared for the IDRC,2002.
[31] Jimmy K.C. Lam, R. Postle, Texteil and appare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Hong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2006.
[32] Pprter, 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33] Porter,M.E.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ic,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
[34] Nicholas. Owen,Alan.Cannon Jon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ritish and Itali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ies,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APRIL 2003.
[35] Tracey Paul,Clark,Gordon L.Alliances,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Rethinking Clusters of Innovation.Growth&Change,200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