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转移的加快,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在许多新兴国家发展迅猛。目前,从世界范围内看,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心。而其中,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南亚的几个国家其纺织产业,特别是棉纺产业已经对我国形成了较大冲击。而后起的越南、老挝等国利用劳动力优势也正在大踏步发展纺织产业。
去年以来,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加快向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随着人口红利时代和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这是中国纺织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行业发展过于依赖低薪优势的状况也理应得到改变,部分大批量、低附加值订单转移的现象也有一定必然性。这些使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利润空间可能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四)国内劳动力面临“刘易斯拐点”
纺织业是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目前农民工占了其很大的比例。根据“刘易斯拐点”、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一个地区农业具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此时只要工业能够提供稍微大于维持农村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持续向工业转移;随着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将由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到2009年底,浙江省有劳动力359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8.3%,比十年前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根据浙江统计局的资料:浙江农村常住劳动力以初小文化居多。从学历构成看,初中以下文化占87.6%,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最高。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就学年限仅为6.6年,非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略高于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就学年限为7.1年,总体水平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后继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苗头初现。年龄越大,从事农业的比例越高。按年龄分组,农业劳动力以41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重接近八成(78.3%)。50岁以上人群成为浙江省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53%①。这将意味着浙江省纺织产业通过本省农民工补充劳动力的来源将大大降低。
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在今后的几年中逐步结束,将对浙江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增长在2035年前后开始出现负增长,适龄劳动人口数量(15至59岁人口)在未来几年中也将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底浙江省农民工总数约2000万人,占浙江总就业人口一半以上,其中本省籍农民工约占三分之二,外来农民工约约占三分之一②。
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开始向内地转移,中西部等地成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作为农民工主要来源地的农民,现在在当地就业就能
①
来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轨迹及政策思考.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2008-11-28.)。 刘淑娟:浙江农民工流失与财政对策研究——以农民工廉租房为突破口》,《价值工程》,2011年08期。
14
②
取得与沿海地区工作相差不多的纯收入。但目前为止,外省务工人员不会出现大批回咋流现象,但2015年以后浙江企业的工资优势将不复存在。必须注意到,浙江省职工工资与中西部地区职工工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00至2009年间,浙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速为12.4%,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平均16%以上的增速,若继续按这一速度增长,到2015年,浙江企业的工资优势将基本消失殆尽①。
另外,浙江省得最低工资标准几经调整,企业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对于现在的农民工特别是本地农民工来说,还是没有吸引力,“民工荒”将成为制约浙江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因素,将加速一些劳动密集型微利企业的倒闭或转移步伐。
(五)纺织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纺织产业在2005年就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存在潜在产能过剩的产业之一,但是纺织制造产业壁垒比较低,还是成为众多中小民营企业首选的行业。中小纺织企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差别化率不高,产品同质性严重。(2)行业加工水平不高,高档面料无法供应。虽然我国服装纺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纺织品深加工的领域中技术仍然处于劣势,部分高档产品仍需进口,但是中低端产品的产能相当饱和。(3)服装纺织品生产比重大,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少。从长期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在家用和产业方面发展缓慢,产品档次也集中在中低档。
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原因在于:一浙江的纺织企业中小规模的多,大型企业少。众多企业的研发能力低下,只能模仿设计、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很小,技术设计和装备自主创新等能力不强,二企业习惯于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营销水平落后,无自己的品牌,只满足于数量的扩张。
在2008年,规模以上所有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平均强度为0.69,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都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数值。
表1-7 浙江省纺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 行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经费投入(亿元) 19.31 3.03 9.92 投入强度(%) 0.45 0.22 0.66 数据来源: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六) 高端人才的相对缺乏
浙江省纺织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等,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提升,同时制约了浙江纺织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高端市
①
明文彪,杨博野,孙娜:《四问2011浙江经济》,浙江日报,2011。
15
场、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浙江中小型纺织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本身缺乏技术的积累,只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方式以家族式的为主,企业的治理水平不高,优秀职业经理人不容易进入或者进入后很难得到重用。在目前纺织产业薄利的状态下,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有限,未能给人才一个良好的保障体制,这就很难吸引人才。浙江省纺织产业人员素质在第二产业的人员素质平均值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表1-8 2008年浙江省第二产业以及及纺织产业就业人员素质对比
大专学历及 行 业 以上人员比重(%) 第二产业(平均数值)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 6.8 6.2 10.3 专业技术职称人职业技术等级人员比重 员比重 (%) 8.1 4.6 3.6 6.8 (%) 5.5 2.6 2.8 4.1 数据来源:《浙江省就业结构状况、问题及对策分析》浙江省统计信息网
(七) 中西部纺织企业的壮大
目前,中国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的能源和用地都十分紧张,而且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朝中西部资源地区转移将成为趋势。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而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行业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在逐渐增加。
表1-8 近年我国中、东、西部投资占比情况(%)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1-3月 中部 29.29 33.6 37.38 25.51
东部 61.08 57.78 52.93 67.56 西部 9.63 8.55 9.69 6.93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实际完成投资额年均增长二成。其中,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其投资增速年均增长约40%,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倍①。
2010年1~11月,我国纺织工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完成投资总额达3508.08亿元,东部地区投资额达1856.69亿元,同比增长18.66%;中部
①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产业转移 特点鲜明速度加快》,http://www.ctei.gov.cn/zhtjj/2011kn/272114.htm。
16
地区投资额达1311.44亿元,同比增长43.84%;西部地区投资为339.95亿元,同比增长46.80%。中、西部的投资增速较东部地区分别高25.18、28.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7.38%、9.69%,较上年同期分别高出3.72、1.14个百分点①。中西部政府大力支持纺织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未来中西部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纺织产业来说,竞争压力将愈来愈大。
(八) 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日益明显
纺织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产生污水、废气和噪声,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浙江纺织产业中印染行业的所占比重较大,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被忽视,在国家节能减排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对高污染企业强制限产,其中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整治重点之一。纺织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这对本来就微利的纺织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另外,浙江土地和能源资源短缺,随着浙江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纺织产业又面临着资源要素的制约。浙江纺织企业多年来实行的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持续下去,向绿色环保型模式转型已势在必行。
①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10年中国纺织业投资情况分析 ,http://news.ctei.gov.cn/274220.htm。
17
第二章 国内外纺织产业转型的做法及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纺织产业转型的经验
一、意大利纺织产业转型的做法
纺织服装产业是意大利的传统产业,也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意大利纺织和服装业共有企业56608个,从业人员50.82万人,销售收入541.16亿欧元,占意大利制造业总生产量的7.3%,创造的附加值占8.4%,从业人员占11.6%。
意大利也是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强国,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包括德国、法国、印国、瑞士等),北美,日本和中国香港等。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俄罗斯和中国成为重要的出口市场。2008年,意大利纺织和服装出口额为277.74亿欧元,进口额为177.74亿欧元,贸易顺差为100亿欧元。纺织和服装出口额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51.3%,占意大利制造业的7.8%①。
意大利纺织服装以其完美的设计、精巧的制作和的高超的后整理技术闻名世界。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链非常完善,从原材料加工、纺纱、织布、染色、后整理,到针织、家纺、袜类和成衣等,品种齐全,上下游配合协调。
意大利的纺织产业有着相当多的产业集群。意大利比较著名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有:米兰(Milano),时尚之都,以设计、展示、商店、时装节等闻名全球,引领时尚潮流;比耶拉地区(Biella),以毛纺业为主;普拉托地区(Prato),以毛纺业为主;科莫地区(Como),以丝绸行业为主;卡尔皮地区(Carpi),以针织毛衣为主;特雷维索地区(Treviso),以针织产品为主。
2008年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每个企业平均有9个雇员,由此可见,小规模是意大利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形式。许多中小企业沿袭家族经营管理模式,不靠规模化生产来生存,而是致力于在一种或几种产品上“专、精、特、新”,并且与其它企业合作共存,协调发展。意大利的大型企业重视创新能力和科技运用,以品牌的设计和运作见长,高端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意大利有着众多的行业组织为纺织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工作,包括: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协助企业参加世界各地的展会、推广新科技应用和转让等。如:意大利纺织和服装联合会(SistemaModaItalia简称SMI)是一个全国性的纺织和服装联合会,它由企业和协会两方面组成,会员遍及意大利。SMI被官方认可,代表意大利纺织服
①
数据来源:《意大利纺织行业调研报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
18
工商管理论文:浙江纺织产业转型问题研究word格式模板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